1959年、1966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相继成立。两块馆牌同一馆舍,其范围仅是广东咨议局旧址主楼和背后一座新建的二层办公小楼。旧址残存其他建筑包括石拱桥、荷花池及周边绿化草坪等,则归1954年修建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管理。这对邻居,分属两个“婆家”:革命馆隶属市文化局,而烈士陵园则隶属市市政园林局。
据革命馆人员的指引,现在在陵园西路上,写着“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的那堵墙,是1996年之前革命馆的大门。但这道门也并非革命馆独有,而是与当时设在烈士陵园内靠中山三路一侧的市政园林局共用。
邻居搞创收封住共用门
1996年起,烈士陵园在园外西侧动土兴建一条花鸟商业街,并封了这道共用的大门,革命馆从此沦为“园中园”。
其中,早在烈士陵园建花鸟商业街,封住革命馆大门前,即1995年年底,多位知名文史专家就向广州市委、市政府呼吁停建,无果。1996年3月,时任革命馆馆长的黎显衡曾写信给时任广州市委书记高祀仁反映革命馆没有大门的尴尬处境。认为烈士陵园在文物保护范围兴建花鸟街,既违反文物法,也改变了烈士陵园为纪念广州起义时牺牲的5700名烈士的使用性质。
但在这场反对建花鸟街、封共用大门的抗争中,革命馆还是败下阵来。1998年接任黎显衡的原馆长江铁军说,搞花鸟一条街,是“邻居”为了搞创收。江铁军回忆说,因为封门一事,革命馆与烈士陵园之间、与各自上级主管部门之间有过多次交涉。后来为了平息这一纷争,有一位副市长批了10万元,让烈士陵园把革命馆前的环境整饬好。(之前一段时间,那些地方“坑坑洼洼,就像城乡结合部的烂路”,但因为属烈士陵园的管理范围,革命馆自己又不能修)
由于没有独立的通道和大门,缺乏停车场等配套设施,革命馆十几年来开放与发展都备受局限。革命馆一位副馆长说,许多本地人连该馆的门都摸不着,更别说外地人。数据显示:从1999年重新开放至今,共接待观众25万多人次,年平均接待量为3万多人次,比1993年文物维修前的年接待观众人数下降了近80%.
开门大事纪
开门之路又阻又长
●1995年年底,多位知名文史专家向广州市委、市政府呼吁停建花鸟商业街。1996年3月,时任革命馆馆长的黎显衡写信给时任广州市委书记高祀仁反映情况。
●2005年8月16日,广州市政协举办“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专题调研,革命馆向政协委员提出两套扩建方案,征用烈士陵园西侧约13677平方米或20193平方米的土地,根据广东咨议局旧址原来的风貌,在中山三路面街处开设正门,设置直通革命馆的专设通道,从而使博物馆与烈士陵园分割开,免去“园中园”纠葛。对此,烈士陵园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持保留态度,因为革命馆的扩建方案征用绿地过万平方米,而市委、市政府对绿地的保护十分重视。
●近几年,陈建华、苏志佳、李卓彬等有关领导对革命馆的窘境十分关注,并多次前来调研,市政园林局和市文化局之间也进行过协商,但始终得不到解决。
●去年11月,在“广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会议上”,广州市副市长徐志彪谈到广州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宣传不够张扬时,就以革命馆的情况为例:那么好的地方,门口却给卖花卖草的遮住了,拐拐弯弯才进得去。
●革命馆随即通过市文化局向市政府提出整治方案,在不影响烈士陵园的管理和规划的完整性的情况下,要求拆除那处临建用房和小段围墙,重建中山三路上广东咨议局旧址原入口大门。相对2005年革命馆提出的扩建方案,这个要求已经降低许多。
●今年广州市“两会”上,广州市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刘青云提案建议重建中山三路上广东咨议局旧址原入口大门。
■记者调查
临建房碍了“开”门事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在偌大的烈士陵园内,要找到革命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偏隅在烈士陵园西侧,为绿树浓阴所遮蔽。现在在烈士陵园内竖立馆牌的地方仅有两处:一处是从陵园正门进入约百米的西侧岔道口,另一处在陵园西路烈士陵园停车场门口。
在现场,记者看到,革命馆欲在中山三路一侧开入口正门的地方,外面看是一面围墙,旁边挨着烈士陵园地铁站的陵园西出口。围墙内是陵园西路8号大院。该大院在烈士陵园范围内,一道铁门铁锁又显得相对独立。据悉,这里以前是市园林局的办公所在地。
据革命馆人员的介绍,革命馆欲开入口正门的地方,是大院内的一处一层平房,从外观看应是临建用房。现在这里是一家名为“广州中外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的办公地。革命馆一位副馆长记得,去年年底,广州市副市长徐志彪实地来了解情况时认为拆了那栋临建房,大门就可以开了,“这事其实很简单”。
记者就此革命馆“开门”问题采访烈士陵园和市市政园林局。园林局宣传处表示暂不回应此事。一位有关人士则说,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
“一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么多年了,还PK不过一处临建房”。革命馆一位人士无奈地说,副市长都说“简单”的事,为什么做起来就变得“复杂”了呢?追根究底,还是“邻居”不放自己的本位利益。
立在广东咨议局旧址最早正门位置上的那处平房,究竟是不是“临建房”?由于市政园林局没有提供产权证,是不是临建有待查证。
小知识
革命馆威水史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舍是广东咨议局旧址。咨议局在广州乃至中国近代百年风云中,地位却相当显赫。
它始建于1908年,是清政府学习西方议会民主政治的场所。1911年“三·二九”起义,牺牲的革命党人陈尸在咨议局前;1921年5月,孙中山在此宣誓就任非常大总统;1925年10月至1927年1月,这里曾作为国民党中央党部,毛泽东主办的《政治周报》就在此创刊;国共两党的许多知名人士,如周恩来、刘少奇、何香凝、谭延恺等曾在此工作或活动;省港罢工期间,这里也是工农群众集会的场所;解放初期,这里是共青团广东省委所在地。
1959年、1966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相继成立。两块馆牌同一馆舍,其范围仅是广东咨议局旧址主楼和背后一座新建的二层办公小楼。旧址残存其他建筑包括石拱桥、荷花池及周边绿化草坪等,则归1954年修建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