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北路1953弄(永安里)44号的周恩来早期在沪革命活动旧址外景。 戴焱淼
经过上海市千余名一线文物工作者一年多来地上、地下、水下地毯式搜罗普查,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上海的文化遗产“家底”再次得到扩容——新发现1245处不可移动文物。昨天,记者特意走访了“周恩来同志早期在沪革命活动旧址”、卢湾区田子坊1921年建造的传统民居,亲身体验新发现文化遗产的丰富与精彩。
永安里44号并不起眼
兜兜转转了近一个小时,记者终于在虹口区四川北路毗邻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一条不起眼的小弄堂里,找到了周恩来早年在上海居住和筹划革命活动的秘密地点。这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石库门三层楼寓所,房子的结构看上去与初建时没有太大改变,只是外墙上多出了3台空调,三楼的铝合金窗在阳光下甚为耀眼,而窗台上晾晒着的衣服则飘荡出些许老弄堂特有的生活气息。
据介绍,2008年初,虹口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进行普查时得到一个重要信息,四川北路永安里44号曾是周恩来同志早期在沪进行革命活动时的一个秘密地点。为核实情况,普查队工作人员先后走访了周恩来的侄子周尔鎏及其亲属、永安里44号住户、周恩来的驾驶员祝华等相关人员,并查阅了有关历史资料和书籍,还召开了两次专家论证会,最终证实此地确为当年周恩来在上海进行革命活动时的一个秘密地点。
去年5月13日,年近80岁的周尔鎏及家人应邀专程到虹口寻访周氏家族居住的旧址。据周尔鎏口述,1925年至1931年期间,他的祖父母(周恩来的二伯父和二伯母)、周恩来的生父、周尔鎏的舅公、周尔鎏的父母及周尔鎏先后居住在此。1927年至1931年期间,周恩来经常来这里也曾在此居住过。据周尔鎏回忆,周恩来后来在追忆这段往事时曾描述当时的情景是“休戚相关,生死与共、内紧外松、其乐融融”,他还时常用乳名“爱宝”称呼这位年幼的堂侄。1931年,党内负责情报保卫工作的顾顺章被捕后叛变,党的中央机关遭到严重破坏。一日深夜,周恩来和邓颖超以商人装扮前来敲门,最后从这里转移到苏区。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永安里44号旧址的发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研究者和文物工作者的一个问题,即“周恩来同志早年在上海居住和筹划革命活动的秘密地点在哪里”,增补了一段重要史料空白。日前,虹口区政府已公布四川北路1953弄(永安里)44号“周恩来同志在沪早期革命活动旧址”为虹口区文物保护单位。
建国路上江南传统民居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建国中路155弄25号的卢湾区田子坊。虽然门牌号码已不复存在,但记者还是一眼认出了这一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的平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米高的竹篱笆围墙,院门上有木结构两面坡雨厦,上覆竹质筒瓦,下有简易斗拱。虽然院门紧闭,但透过篱笆望进去,仍可见房前有一个40平方米左右的院落,房屋中间的正门为四扇落地长窗,其西侧有木质边门,房屋外墙有竹编,起保护和装饰外墙的作用。
根据实地观测及对此屋户籍、房屋资料等情况的查询,文物专家认为,这处房屋距今已有80多年历史,属较典型的江南传统民居,此类型的房屋在上海中心城区已不多见,在田子坊附近的房屋建筑类型中可谓独树一帜。
工业遗址见证工业文明
作为本次文物普查新设立的类别,数百处工业遗产见证着上海的工业文明。位于外马路1178号的新昌仓库由黄金荣建造于1927年。该仓库为双顶二层砖木结构,黑灰砖墙、五厘米厚的美国红松楼板、牛腿柱子、黑铁门、升降电梯、仓位号等内部结构保存完好。仓库大门顶端“新昌”石刻凸体字完好无损。1949年后,仓库收归国有。2004年,在保持主体结构不变的前提下修旧如旧,使陈旧破落的旧仓库改建成为多个从事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