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军区联勤部干休所伏斟说,他捐了2件文物,安徽方面给了1000元。“奖金不多,只是象征性的,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去年汶川大地震时,我将这笔钱捐给了灾区。”
曹兴德将军表示,安徽的同志也到了他的家里,“工作很到位,令我感动。如不是相关纪念品早年已捐给了部队,我会拿出来捐给他们的。”
南京市文化局博物馆处韩英坦言,他知道安徽到南京征集渡江战役文物一事,“之所以会让安徽方面征集走100多件文物,可能和我们这边前期征集工作力度不够有关。”
具体征集工作如何力度不够,韩英没有透露,只是表示,“征集渡江战役纪念品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现在,南京有关部门已加强工作力度,将最大可能地收集渡江战役纪念品。”
而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一位工作人员认为,最近几年,文物征集工作一直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关键原因是领导不够重视。比如:新建纪念馆一事,上上下下喊了五六年,直到去年4月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过来调研才取得实质性进展。“看到合肥的同志来征集文物,我们也急,但没有用啊,领导不重视不支持,谁愿意主动去做。”
时任三野政治部机要秘书的军事专家王辅一认为,渡江文物征集,其实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抢救性阶段。60年过去了,参加过渡江战役、目前还健在的老首长越来越少,文物就更少了,如果南京的相关部门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讲究工作方法,不能将文物征集过来,或是让文物“流落在外”, 就太令人遗憾了。
相关新闻
《渡江侦察记》李连长原型
曹将军的2009
随着渡江战役60周年的一天天临近,86岁的曹兴德将军也一天天忙绿起来,接受采访、出去作报告、参加座谈会……活动一个接一个。
曹兴德是电影《渡江侦察记》中那个足智多谋、勇武过人的“李连长”的原型。昨天下午,记者在南京军区司令部某干休所见到他时,他刚走出家门,准备去理发,“最近很多记者来拍照,这胡子拉碴的,有损形象啊。”老人和记者打趣道。
曹兴德告诉记者,今年是渡江战役60周年,也是南京解放60周年,意义重大。早在年前,就有中央电视台记者过来采访他,回忆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年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更多了,有时刚送走一拨又来一拨,上自中央新闻媒体,下至云南、广东、上海等地的地方媒体,还有军队的新闻单位。“这不,刚才我原来工作过的北京某情报部门打来电话,最近要派人过来给我拍电视。”
谈到电影《渡江侦察记》,曹兴德告诉记者,“有人说,我是李连长的原型。其实,我和千千万万的侦察兵,都是李连长的原型。当侦察兵,首先要勇敢,更要机智和眼光好。”1949年4月21日下午,曹兴德喊住两个逃兵,对方自称是团里副官,摸出金砖求饶讨生路,曹兴德一眼识破伪装,带回去一审,果然,一个是上校团长,一个是中校团副,从他们嘴里掏出了蒋军溃逃的新动向。
曹兴德告诉记者,电影《渡江侦察记》拍摄过两部,一部是1954年拍的,另一部是1973年至1974年拍的,第一部是黑白的,第二部是彩色的。两部有一个不同,就是第二部少了爱情戏,将第一部里的李连长和游击队长刘四姐的一小段删除。“删除是我要求导演的,因为这不符合当时的事实。既然是历史的再现,每个细节都不能造假。”
进入2009年, 除了接受记者采访,曹兴德将军更多的是被一些单位邀请出去,到中小学、高校及党政机关、部队,给年轻人作报告,再现那段悲壮而伟大的历史。“现在不少年轻人不知道渡江战役,有的虽然知道一点,但也不真实不客观。比如:有的人只知道我们仗打得如何顺,又消灭了多少国名党军队,而战役的艰苦悲壮和自身的伤亡,几乎一无所知。再比如,一谈到我在部队立了那么多功,就有学生问我,立一次功上面给多少钱。”曹兴德有些激动地说,“年轻人对历史的浅薄,让我忧心如焚啊。我觉得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加强,而且要好好地加强。”
曹兴德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特别沉重、责任特别重大,只要有人邀请,他就会义务去,每到一处作报告,他都十分注重历史的再现,“我从不写讲稿,也不让人写。我只讲我亲身经历的事,原汁原味,不加一点水分和色素。我要让年轻人知道战争的残酷和胜利的不易,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一场报告下来,少则两三个小时,多则大半天,甚至一整天。这使得家人和朋友非常担心曹兴德的身体,“他们多次劝我,在家歇歇,保养保养身体。”曹兴德说,“但不行啊,我有这个义务和责任。趁现在还跑得动,多给年轻人讲讲历史,对那些牺牲的战友也是一种安慰。”
■人物小传
曹兴德,南京军区司令部第三干休所离休干部,山东省龙口市人,1923年生,1946年7月参加八路军,曾荣立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