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多年的规划和筹备,2008年10月26日,渡江战役纪念馆在巢湖之滨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建设规划用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规划场地成半岛状突出巢湖,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型战舰。记者去时,该馆桩基部分才完工,“全部建好开放,可能还要一两年。”合肥市党史办工作人员说。
对于渡江战役纪念馆落户安徽,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工作人员表示“很正常”,“每个纪念馆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相互间不存在什么可比性。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的馆名及纪念碑碑名都是邓小平题写的,它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优势。”
尽管渡江战役纪念馆没能落户南京,但渡江胜利纪念馆新馆还是于2008年7月18日在下关滨江动工建设,如今已基本完工,有望4月23日免费对外开放。届时,新馆也将成为体现南京历史文化的新的“红色地标”。
南京曾三次向全国征集文物
如果没有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文物之少,如果没有南京曾多次向全国轰轰烈烈地征集文物,市民李先生也许对安徽跑到南京征集渡江战役文物一事不以为然,“起码我不会上心,向你们媒体反映。”李先生说,“我开始怀疑南京有关方面征集渡江战役文物的效果。”
市民李先生的忧心不无道理。位于挹江门的渡江胜利纪念馆内,史料实物确实少得可怜,实物大概三百多件,照片三四百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馆里的文物是1984年建馆以后,通过三个途径得来的:一是向参加过渡江战役的老同志征集,这也是南京第一次大规模向全国征集渡江战役的文物;二是从南京博物馆调拨;三是从军事博物馆调拨。
至于第一次征集文物活动效果如何,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建馆时,我还未参加工作,所以不太了解。听说,效果还不错。”
后两次规模较大的文物征集活动分别是在2007年和2008年。2007年4月22日,渡江战役文物征集启动仪式和文物捐献仪式在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内举行。南京的主流媒体都做了大篇幅的报道并登出征集文物热线电话,新华社还向全国发了通稿。
“之后的几天,一些市民主动打电话联系工作人员,捐出家中保管多年的文物,也有老同志亲自将文物送到纪念馆。”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回忆说,但一段时间后,征集热线就没有再响起了。“这次征集到的文物并不多,也比较零碎,但作为那段特殊岁月的见证,已被妥善保管,将会在今年4月开放的新馆里展出。”
第三次面向全国征集文物则在2008年11月。南京市文化局博物馆处韩英告诉记者,此次征集是博物馆协同南京市委宣传部共同搞的。博物馆在进行此项工作时,制定了较为细致的工作方案,如今也征集了不少,这些文物将会在新馆里与参观者见面。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仅这三次大的征集活动,其实,从2001年起,每年的4月,有关部门都会通过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向社会征集渡江战役的文物,但效果并不很明显。
这位工作人员说,征集文物的最佳途径就是亲自上门寻找,可那时该馆只有馆长和一位在编的工作人员,既要管理纪念馆的日常工作,又要到处走访寻找,无论是物力上还是精力上都受到局限,力不从心。
渡江文物征集牵动“李连长”们的神经
虽然南京市有关部门年复一年地在征集渡江战役文物,且不时有声势浩大之举,但健在的渡江战役英雄们大多不知情,从而将文物捐献他乡。
南京军区联勤部干休所刘凤银捐给安徽的是一架望远镜。刘老告诉记者,他从来都不知道南京方面征集过渡江战役文物。去年三四月份,合肥党史办来人,说要建一个大型的渡江战役纪念馆,让老同志想想家中是否有那时的东西。他就想到了这架已破旧的望远镜。这架望远镜跟随他多年,舍不得扔掉,孩子们都将它当做玩具玩了好多年。如今,捐给纪念馆,算是发挥它在和平年代的作用了。如今,许多老同志都没有保留住那个时代的物品,他们都没意识到,战争年代的物品在和平年代会有什么作用。如果早点宣传和征集,肯定会有很多实物的。
给安徽方面捐献马褡和文件包的南京军区联勤部干休所伏斟同样不知情,“我在南京住了50多年,从没听说过南京征集过渡江战役文物,如果知道,怎么可能不捐给南京呢?”
《渡江侦察记》中李连长的原型、渡江战役特等功臣,南京军区原情报部部长、工程兵副司令曹兴德将军告诉记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南京修建的挹江门渡江胜利纪念馆,他去过好几次。每次去过之后,都感到有点遗憾。总觉得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首先是地方较小,感觉上就是随便弄了几间房子而已。其次是相关文物太少。至于筹建挹江门纪念馆时有没有向老战士征集文物,他表示既没有接到相关通知,也没有从其他途径得知消息,所以并不知晓。曹将军认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参加过渡江战役的老人们还有很多,许多人还在工作岗位上,保留的物品也很多,如果这个时候有规模有组织地来征集相关纪念品的话,肯定会有许多。虽然馆小,但可以保存起来,将来扩建时拿出来就可以展出了。
曹将军告诉记者,安徽来人收文物,在干休所开座谈会,一个老同志立刻回家拿出五件文物捐了出来。曹将军看到后,心里案暗替南京着急。
对于2007年时,南京新馆建设也征集过纪念品的事情,曹兴德将军表示,他依旧不知道,没有人通知到他。他告诉记者,2008年三四月份,安徽合肥党史办的工作人员也到了他的家里,如不是相关纪念品早已捐给了部队,他也会拿出来捐给他们的。将军认为安徽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到位,是花了大力气的。
对于即将对大众开放的南京渡江胜利
纪念馆,将军告诉记者,早在2006年,南京市政协就建立新馆问题召开座谈会,军区许多领导都参加了,将军也在其中。这次座谈会主要讨论新馆重建地点和规模问题。当时,他们提出两个可选择的地点,一是在下关,可将发电厂搬迁后建新馆,二是在靠近五塘村的位置。他们更倾向于在下关发电厂的位置重建纪念馆。因为这个位置比较适中,市民或游客过江之后,不管是中山码头,还是高架桥,都从下关的这个位置过,效果应该很好,结果新馆建在了三汊河。对于新馆的地址,将军表示,可能政府考虑得更加全面,因此他能够理解。
将军告诉记者,当安徽修建国家级渡江战役纪念馆正式动工的消息传来之后,他的心里有些失落。他告诉记者,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它意味着国民政府的垮台。尽管渡江战役的总前委设在了安徽,但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更大的着眼点应该在南京,在于打过长江,解放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据介绍,大概在2002年时,将军和部队的一位同志合作,写了一篇文章递给相关部门,呼吁一定要加强南京渡江纪念馆的建设,但是,后来没有下文了。
记者又走访了其他几位向合肥捐献文物的老同志,他们都表示不知道南京征集渡江战役文物一事,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岁数大了,一不爱看报,二不喜欢上网,对外面的信息了解不够。
相关部门承认工作不到位
安徽从南京征集走130多件渡江战役文物一事一经传出,一些市民和健在的渡江英雄立即对南京有关部门的工作提出了看法。
市民白先生说,年年通过新闻媒体口口声声地大喊征集文物,结果自家门口的文物却被安徽方面征集走,至少能说明一点,那就是南京有关部门的征集工作不到位。
一些参加过渡江战役的老同志反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文物征集单位象安徽那样把南京所有的部队干休所跑遍,而且安徽方面的征集工作非常细致,富有人性化。他们一个一个地登门拜访,给每位文物捐献者发了一本大红的捐献纪念证书和一定的奖金,而且还承诺以后如果捐献者本人或家人需要,可以随时到渡江战役纪念馆取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