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947年3月18日,延安,太阳快落山了,在敌人的枪炮声中,毛泽东从容地走出窑洞。彭德怀焦急地催促他迅速撤离。毛泽东对彭德怀说了一句话:“胡宗南占领延安,也挽救不了蒋介石灭亡的命运!”随后,毛泽东撤离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艰辛岁月。
中国的命运也开始步入历史抉择的关键时刻。
此时的西柏坡,还只是太行山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它静静地躺在滹沱河畔,没有人会将中国的命运与这个小村子联系在一起。
西柏坡纪念馆序厅浮雕
1947年夏初,西柏坡村东,有人用一道长长的土墙围起了一个大院,里面悄然驻进了一队人马。这座大院里住着两位先生,一个身材瘦削、精神矍铄,人称“胡校长”,一位身材不高但很敦实,人称“朱校董”。此时,西柏坡的乡亲们还不知道,新来的这两个邻居,是他们想不到的传奇人物:他们一个是刘少奇,一个是朱德。
默默无闻的西柏坡,就这样不经意间进入了历史的视野。
一夜之间,西柏坡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山村变成了整个中国的心脏。从此,一千多年以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总是漆黑一片的小村庄,点燃了一盏盏油灯,照亮了一个个不眠之夜。这一盏盏油灯,摇曳着西柏坡黎明的曙光,也摇曳着解放全中国的黎明之光!
(一)
西柏坡的清晨,在鸟儿的鸣叫声中醒来。柏坡湖上,薄雾如烟,光滑似镜。早起的人们,或在湖边三三两两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或在广场上一个个舒展着筋骨,含蓄着精神。秋天的西柏坡,一切是那样的恬静祥和。
站在西柏坡纪念碑前,远眺茫茫的柏坡湖,抚今追昔,遥想当年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不禁感慨万千。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的日子,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历史可以成为过去,但精神不朽。今天,我们回顾西柏坡,就是在回顾那段历史;我们寻访西柏坡,就是在寻访一种精神。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座蜚声海内外的大院,既没有高大威严的门楼,也没有冷冰冰的大铁门,只有一个半人高的木栅栏,简陋素朴至极,一如当年的模样。门不大,即使在西柏坡村子里也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小门了。
天还早,人不多,偌大的院子静悄悄的。
最先来到董老的旧居。这是一所古朴的农家小院,院中栽着一棵杏树和一棵海棠树。导游说,每年春天,小院内杏花飘香,海棠葱茏,翠竹吐绿。高雅脱俗的风致,显示了主人不凡的情趣。办公室里摆放着书架、躺椅和茶几,窗前的办公桌上还放着笔墨纸砚,仿佛在静候着他们的主人访友归来。
走进寝室,是一方普通的北方农家土炕,炕上放着一架老纺车,无言地向造访者诉说着半个世纪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当年董老曾经用这架纺车向夫人何莲芝学过纺线,还留下了一句“捻手巴掌握手拳,看着容易做时难”的感叹。讲解员唱起了一首好听的“纺车谣”:“小小的那个纺车呀,吱悠悠地转,摇起那个纺车呀纺线线……”
1978年10月的一天,已是满头白发的何莲芝老人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西柏坡,老人在这架纺车前停了下来,喃喃自语:“怎么,这架纺车还在这里?”老人的眼睛湿润了,透过朦朦泪雾,她仿佛看到了西柏坡中央大院里那彻夜不熄的点点灯火。她盘腿坐上土炕,重又摇起了这架沉寂了几十年的老纺车。
从董老小院的东偏门出来,下一处院落是刘少奇旧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