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吕老的儿子吕彤羽到中国网接受采访,网民们很关心老人的身体。吕彤羽说,吕老把提纲翻来覆去看了4遍,“后来我妹妹怕他太累了,就拿其他的书把提纲哄下来。”他还提到了一个细节:因为吕老听力有问题,再过几个月就是吕老106岁生日,家人在黑板上写字问他生日怎么过,他在黑板上回了三个字:不声张。
最后一次亮相:与飞虎队老战士在一起
根据可查的媒体资料,吕老最后一次出席重大活动并被媒体拍摄下来,是2001年9月5日在卢沟桥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美国飞虎队援华抗日60周年座谈会。一张当时开幕式上拍摄的现场照片中,吕老与飞虎队老战士代表坐在一起,看上去精神矍铄,丝毫不显龙钟之态。
有关吕老戎马生涯的叙述,最令人称道的传奇经历,大都流传于冀中平原。1937年10月14日,他率部成立“人民自卫军”,在冀中平原上树起了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大旗。直至晚年,老人一直清晰地保留着那天的印象:“那是一个秋夜,天空晴朗,月光明亮,我们大家踏着皎洁的月光,走上了抗日征途。”
后来被电影演绎得神乎其神的地道战和地雷战,就是吕正操在冀中平原留下的战争杰作,而他的名字更是令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担任美国合众国际社和英国《泰晤士报》、国家广播公司驻中国记者的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哈里逊·福尔曼在《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一书中,这样描述地雷战的威力:
“围困日本人的一个常用的方法,便是在据点附近安放成百上千个地雷。有一个村庄由于这一方法运用得很成功,以致他们坚信自己摆脱了邻近据点的威胁……”吕老后来对新华社记者徐壮志回忆说:“福尔曼说,其重要性并不在于这些原始武器的效果优良,而是在于它清楚地反映出人民的作战精神。”
吕老的儿子吕彤羽则透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曾经担任总统罗斯福卫队队长的美国参赞卡尔逊,曾经采访过吕老,他从共产党那里学到了官兵一致的做法,当年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令这个美国军人特别感动。回到美国后,卡尔逊还曾参照共产党的原则,组建了海军陆战队的突击队。
最后一个重大使命:亲自赴美会晤张学良
晚年时,吕老曾完成的最后一个重大使命,莫过于赴美与张学良会晤。
吕老17岁时参军入伍,便是在张学良卫队旅一团三营九连,随后调到旅部副官处当文书,又担任过张学良的副官,曾是少帅十分器重的年轻军官。晚年时,张学良在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他曾对亲人说,大陆有两个部下他很想念,其中之一便是吕正操。
直至1991年3月,张学良夫妇赴美国纽约探亲,才与吕正操有缘一见。考虑到当时的两岸形势和张学良的处境,吕老前往美国探望少帅并祝寿是以私人会友的名义进行的。他带去的礼物,包括一套京剧录音带、当年采制的碧螺春茶、画家袁熙坤赶制的张学良肖像和启功先生手书的贺幛。
在美期间,张学良与吕正操曾有三次会晤,身为教徒的少帅甚至为此取消了一个赴教堂的约会。相关的书稿中记录说:“当年的年轻少帅与更年轻的副官,如今都已进入人生的晚年,他们遥想当年,指点江山,无所不谈。他们的感情如故,还是很亲近,谈得痛快而舒畅。”分手时,吕正操与张学良相约再见,企盼少帅能够重新踏上东北故土。但遗憾的是,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在这次短暂而难忘的会晤中,有一个细节如今被人们反复提及。因为吕正操赫赫有名的地道战,张学良开玩笑地把老友称为“地老鼠”,他对“地老鼠”笑言:“我可迷信啦!信上帝。”吕正操回答:“我也迷信,信人民。”张学良说:“得民者昌!”吕正操回答:“那还是靠人民群众!”
链接:将军一生三件事
打日本:抗日战争爆发后,吕正操根据中央指示率部开赴冀中,改编为冀中人民自卫军,任司令员。1938年5月至1943年秋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兼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其间,曾任冀中区党委委员、冀中军政委员会委员、冀中行政公署主任、冀中区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在冀中大地,书写下赫赫战功。
管铁路:吕正操于1949年1月至10月任军委铁道部副部长,解放后历任铁道部副部长、部长等职。吕正操最感兴趣的是进藏铁路工程,早在1958年9月,青藏铁路第一阶段开工,至1960年铺通97公里。其后青藏铁路两度下马,两度重启,直至2006年7月全线贯通。
打网球:吕正操一直担任中国网球协会主席职务,他曾说:“我不能光挂个名字,我这个主席要一直当下去!”90岁后,在医生和家人的再三劝阻下,他停止了网球运动,对此他曾风趣地说:“网球我实在打不动了,现在只能给人家去发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