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全国率先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当年5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来到这里。“任何时候都要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总书记的话,点出了免费开放之要义。
3年过去,“1”变成了“174”。江苏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174家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居全国之首。这深深得益于,江苏省委、省政府把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作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化惠民的重大举措,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为全省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
174家场馆,江苏人精神家园的有形缩影。免除一张门票,换来无价的文化增效:润物无声中,传统在绵延,美德被传扬,精神文化的力量真正实现了无远弗界。这是一场免费与收获的精彩换算。
免费效应:让孩子在无门槛的博物院长大
“我们家乐乐,差不多是在南博长大的。”
7月18日中午,高温难耐,记者在南京博物院“物华天宝”的牌匾下,遇到住在附近半山花园的刘女士母子。
刘女士说,因为靠近南博,常到博物院院内来散步,但是进馆看展览一年顶多一两次,毕竟要交钱。自从春节南博免费开放,他们扩大“散步”领域,双休和假日,在南博各个展馆间徜徉。
放假以来,9岁的乐乐经常上午做作业,下午到南博。他看“清代四僧画展”,跟小朋友们“显摆”,原来“八大山人”不是8个人,而是朱耷一个人;最爱去多媒体互动展示区,趴在屏幕前一会儿去埃及,一会儿做小游戏……
“我不愿意搬家,就是因为孩子可以常来博物院,我相信在文化氛围里耳濡目染,对成长肯定大有好处。”乐乐的妈妈说。
春节免费开放初期的盛况,龚良院长记忆犹新:民工黄大林在附近的地铁二号线工地工作,春节雪灾不能回家,收票景区让他们望而生畏,就和工友经常到博物院逛逛,不一定都看得懂,但是觉得长见识;市民郑先生一家老少三代11口一起来南博,说如果不免票,一大家子光门票就要220元,就不一定会来了。
“免费开放深得人心,社会进步文化先行”。5月1日,周恩来纪念馆免费开放首日,一位观众在“留言簿”上留下这样的话。确实,一张门票,也许就带来经济和心理上的阻隔,挡住很多人迈进文化场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脚步。
7月17日,36摄氏度高温。一身运动打扮的灌云县高级中学高三毕业生王钰凯,一个人到淮安去“看望”周恩来总理。
“纪念馆开始免费时,我复习很紧张,就等着暑假来。免费嘛,就不用找爸妈要太多钱了。我看过很多关于周总理的书,一直崇拜他,现在终于看到纪念馆,一会儿再去看出生地。”
“周恩来精神就是这样滋养着中国人,尤其是淮安人”。周恩来纪念馆馆长张谨说,在淮安,政府工作始终以周恩来精神为榜样,广大干部、群众对总理怀有特别浓厚的感情。
抽掉一张门票的隔离,撤除文化场馆的门槛,人们带着热情涌向这些精神家园。这是一组热气腾腾的数字: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4年初免费开放,新馆落成后,现在观众日均2万多人,最高10多万人;
南京博物院:今年农历年初二免费开放,至5月份观众已超过32万,同比增长60%;
雨花台烈士陵园:4月4日免费开放,当日接待游客18万人次;
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馆),免费开放当日13万人次……
转型效应:场馆和公众共同经历“免费”大考
7月1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0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又增一人:黑田薰女士,70岁,来自日本,这是纪念馆的第一个外籍志愿者。
“看到我的同胞先辈在南京奸杀掳掠,我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