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开放的毛泽东同志故居等成为韶山经济的重要支柱———
圣火耀中国之韶山
今天奥运火炬传递将会到达韶山,经过毛泽东故居,最后在矗立着伟人铜像的毛泽东铜像广场结束圣火的湖南之旅。
赶在“祥云”到达之前,记者赶到了毛泽东故居,惊异地发现,这座普普通通的江南农舍,虽然历经百年的沧桑,但仍旧维持着它原来的样子。如果不是看到在屋子隐蔽的角落里闪现着的13个摄像头,记者还以为身在前一个世纪。不少来游览瞻仰的人和记者一样胸前都别着一枚毛主席像章,大家心中都有着难得的默契。
■四次改名三次大修
毛泽东纪念馆副馆长彭世雄告诉记者:“1929年,毛泽东家人都离开了这个宅子,去参加革命,长期无人居住,偶尔有些穷人住在房子里,后来国民党反动派没收毛泽东在韶山的全部房屋和家产,这栋房子和里面的家具,遭到了严重破坏。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国家把房子收了回来,并进行过多次修葺,使之基本上保持了当年原貌。”
毛泽东故居于1950年正式对外开放,原本称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1952年进行首次大修,基本上恢复了原貌,改称“毛泽东同志故居”。1961年,郭沫若为其题写“毛泽东同志旧居”匾额。1967年进行第二次加固性维修。毛泽东去世后,邓小平于1983年再次将其改称为“毛泽东同志故居”。
除了大修之外,其间局部的小修补一直不断,屋顶经常检修,邻居屋顶的草每年都要更换。直到2004年,进行了一次封闭式大维修。那13个摄像头就是那次大维修时刚刚装上的。
■大修发现新文物
据彭世雄介绍,由于历经百年之久,在自然条件影响下,松木质地的檩木和椽皮多数糟朽,蜂虫害长期对墙体进行侵害。平时免费开放,游客过多,经常性触摸墙体和文物,再加上一些管理措施不善,这都加速了故居墙体、地面的损坏,为此,故居修缮工作势在必行。
2004年那次维修严格遵守相关文物保护法规,不改变文物原状,在整个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原型制、原材料、原工艺、原做法”,对补配的新构件均做旧处理,“做新如旧”。维修后的故居堂屋内恢复了神龛和祖宗牌位的陈设。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维修竟然在阁楼里发现了算盘、秤和秤砣等毛泽东父母当年用过的物件。现在算盘陈设在毛泽东同志父母的卧室里,秤、秤砣和量米用的斗等原物被摆放在谷仓里。
验收时专家对修缮施工有较高评价。彭世雄兴奋地说:“后来有些经常来瞻仰的游客都说‘没维修,还是原样’,听到这话,我很开心,这说明我们这次维修比较成功。”
■领袖故里打造“中国红色旅游第一品牌”
据了解,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开放以来,到2003年,已经吸引了6000多万人次的游客来此追寻伟人的足迹。最近几年每年都有100万至200万的游客来参观。不过彭世雄告诉记者:“毛泽东故居一直免费开放,而今年3月开始,毛泽东纪念馆也开始免费,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水电的开支也成倍增长,纪念馆的开销成了大问题。”
不过,毛泽东故居这张历史名片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2007年韶山市全年游客达3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5.52亿元。现在在网上搜索“韶山”两个字,高达838万篇网页,其中大部分都是介绍韶山旅游的,作为“领袖故里,革命摇篮”,韶山以打造成为“中国红色旅游第一品牌”为目标,实现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