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运动员训练哪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宿舍几个人公用一间,地面全是洋灰地。周总理来看大家,就跟下面的工作人员说‘洋灰地不好,要保护运动员的膝盖’。不久以后,运动员宿舍所有的地面都铺上了地板。”昨日,六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奠基———老一辈革命家与新中国体育》举行首播研讨会。研讨会上,回忆起当年老一辈革命家对新中国体育、运动员的细心呵护时,多位新中国老运动员仍不禁留下热泪。
“新中国体育那真是从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穷到什么程度,第一代国家男篮队员杨伯镛举了个例子:“当年在延安,办夏季运动会,我的领队穿着棉裤参加比赛。贺老总问他,你猜他说什么———脱了棉裤里面就没什么了。就穷到这份上。新中国成立以后,情况慢慢好转了,但器械还是不够,杠铃12个人用一副,还是贺老总,知道了情况二话不说———买!以后杠铃两人一副。”
当年,贫乏的不仅是物质,还有人才。新中国成立之初,几乎没有专业的运动员,为了发展中国体育,上世纪50年代,许多军人转业成为第一批体育运动员。女子短跑全国冠军、全国纪录保持者姜玉民感叹,“我就是从朝鲜战场上被调回来的。”“我们比赛的对手是欧洲的顶尖选手!但我们敢拼敢跑———我始终记得出国前总理对我们说的话———‘站在跑道上,你们代表的是新中国的形象,即使不能赢也要拼,赢不了也要吓他们一跳’。”当年的姜玉民们就是这么闯出去的。
据了解,6集纪录片采访的人数超过130人,其中包括40多名体育世界冠军、世界纪录创造者、当年为新中国体育立下汗马功劳的教练以及原国家体委的老领导和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荣国团、王猛等老领导在接受采访后不久,不幸先后去世,“这可能是这部纪录片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它完整地保留了那些逝者对于自己当年光辉岁月和新中国体育发展的最后回忆。”本片总撰稿廖心文如是说。
该片以老一辈革命家奠基新中国体育事业为切入点,全面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从旧中国“东亚病夫”的苦难中摆脱出来,成为今天的世界体育大国、体育强国的发展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