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郭兰英。
半个世纪中,清水正夫出入中国国门100多次。他见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领导人,至今这些珍贵的照片仍挂在“松芭”的排练厅里。为感谢清水正夫和松山树子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2004年10月,中国文化部授予他们“文化交流贡献奖”。到目前为止,获得这一殊荣的艺术家仅有十几位。
田华与电影《白毛女》
艺术作品《白毛女》最早是在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歌剧,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剧本,马可等作曲。素材选自真人真事:农村少女喜儿受尽折磨逃进深山,头发变白,被村人视为“白毛仙姑”。抗战爆发后,喜儿的未婚夫大春随八路军回到家乡,在山洞中与喜儿重逢……
歌剧《白毛女》在延安连续演出30多场,反响强烈。1950年底,新中国最早成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确定拍摄《白毛女》。角色差不多都有了,就是找不到“喜儿”。黄世仁的扮演者陈强推荐和他一起演过舞台剧《白毛女》的田华。田华回忆说:上级通知我去北池子甲34号,我不知道是什么事。好多人问我,叫我试装,还转着圈看我,拍了好多照片。但“喜儿”的人选还是有争议。田华从小是苦孩子,11岁参加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儿童演剧队,而且在舞台上一直扮演村姑,有生活基础,最终入选。
《白毛女》所有的外景地都选在河北平山县。这时田华22岁,却有了10年戏龄,她记得拍摄的第一个镜头是割谷子。1951年电影《白毛女》公映,田华一夜走红。《白毛女》剧组后来到莫斯科汇演,苏联人对扮演“喜儿”的田华特别热情,就是不理睬陈强,说他是“黄世仁”。当年《白毛女》荣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1957年荣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田华荣获金质奖章。
1979年,田华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日本。她明明是第一次去日本,但日本朋友却坚持说她早就来过,原来是她演的电影《白毛女》20多年前就被引进到了日本。
清水正夫迷上《白毛女》
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是怎样与《白毛女》结缘的呢?
新中国成立后,几乎与日本隔绝。1952年5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南汉宸邀请日本国会议员帆足计访华。帆足计等以考察农业为由访问丹麦,经莫斯科来到北京。他们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签订了《第一次中日民间贸易协议》。为宣传新中国,周恩来赠给帆足计一个电影《白毛女》的拷贝。日中友好协会的宫崎世民等在日本各地作访华报告的同时,策划了电影《白毛女》上映会。
1952年秋,松山芭蕾舞团团长清水正夫在东京江东区的一家小礼堂,第一次看到电影《白毛女》,极为震惊,他推荐夫人松山树子也去观看。两个人顿时成了《白毛女》迷,他们跟着放映路线看了一路,决定将《白毛女》改编成芭蕾舞。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决定使芭蕾舞剧《白毛女》成了他们一生的事业。
清水正夫还是东京大学建筑系学生时,常去剧院看戏。他爱上了日本著名的芭蕾舞演员松山树子,几年后他们喜结连理。清水正夫放弃建筑师职业,以夫人名义成立了松山芭蕾舞团,并出任团长。他的儿子清水哲太郎曾在北京舞蹈学校学习,担任松山芭蕾舞团的总代表。儿媳森下洋子3岁学习芭蕾舞,在国际大赛上多次获奖,也曾在北京学习过。上世纪70年代,小两口成为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第二代主角。
中日友好起缘于“芭蕾外交”
清水正夫夫妇决定将电影改编成芭蕾舞。芭蕾舞一向西洋化,很难将中国民间故事装进这个“洋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