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统计上可以说明,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平均10~2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中心城市平均一两万人就有一个博物馆。而我国平均约60万人才拥有1个博物馆,除了北京和上海等极少地区勉强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之外,综合数据则还与之有着悬殊的差距。
中国的博物馆为何“旺”不起来?这其中不能回避的根本问题就是博物馆不足够精彩的展览缺少了“吸引眼球”的能力。翻看世界上任何一家知名博物馆的介绍都会发现,博物馆生存之根本就在于其展品的质量和数量。但在中国,因为管理上所存在的缺陷和“硬伤”,一些博物馆的藏品数量、等级并不明确也无案可查,这就使得展品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大大削弱了藏品的展示功能。还有些博物馆,因为保存环境不佳,使藏品损毁严重。据国家文物局“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显示,由于保管条件恶劣,全国约有30%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
除去硬件的欠缺,软件上的不到位也总会使观者在博物馆体会不到参观的乐趣。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全国博物馆机构的从业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4.5%,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13%,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都无法满足需求,这也导致了部分博物馆的展示和服务水平偏低。
当然,观者的自身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问题。如今,户外音乐节已经慢慢成为了人们习惯、喜爱的生活方式,可是,参观博物馆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似乎还并没有被广泛认同。而培养人们参观博物馆的习惯,则正是一个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和它的文化担当。
市场化尝试
2004年11月29日,受故宫博物院邀请,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馆长卢瓦耶特以这样一句口号式语言作为了故宫演讲的开场白:“向所有人开放,这是卢浮宫最根本的使命。”
“什么是博物馆的经营之道?”这个问题对于很多国内的博物馆而言是陌生的。门票作为博物馆的一项收入来源,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博物馆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很多博物馆都开始深切感受到国外的博物馆更多的是把门票作为一种准入的凭证,而并非收入的保障。博物馆的收入更多的是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同时,也包括通过文化经营活动而创造的经济收入。
但是在中国,博物馆的市场化道路还并没有形成规模。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文彬曾透露过一组令人心酸的数据,在全国博物馆中,大约有三分之二面临着生存困难。这样的现实成了博物馆市场化的催化剂。于是,请进来就成了博物馆的新功课。刚刚结束的“敦煌艺术大展”和之前的卢浮宫珍品展览都有力地说明了此举的成功意义所在。
当然,在选择日趋多样化的时代,博物馆也不应该总是摆着一副高高在上的施教者模样。不少专家都指出,博物馆不仅要善于请进来,也需要主动走出去。一要走出国门,增加博物馆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二要走进人群,和大家平等地对话、交流与互动。
在具体措施上,卢浮宫博物馆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对博物馆有着一定“距离”的群体,开办夜场,举办舞会或其他休闲性的文化活动,有可能会比博物馆本身的市场还要广阔。那些与博物馆有着一定“距离”或与博物馆很密切的群体,也会因为云集博物馆而使博物馆得到双重收益。
专题化方向
近年来,在我国,体现不同行业特点的专题博物馆正在快速增长,由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也日渐增多,再加上“免费预约参观”这张绿卡,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功能正在得到进一步加强。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黄春雨曾说:“对一个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