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还照了相。照完相后,毛泽东就跟我们坐在藤椅上,开始谈话。可能毛泽东觉得我大学也毕业了,也要留苏了,算是长大了,所以跟我谈的主题是农业。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挨毛泽东的剋了。我们一解放就是学苏联,农业原理着重总结苏联的耕作经验,叫“草田轮作”,就是又种草又种田,轮着来。那时我觉得人家是很先进的经验。讲了以后,毛泽东跟我说:“我们农民才几亩地,都拿去种草,吃什么呀?我们又没有什么畜牧业,种的草拿去干什么?”这一问,我就懵了。
其实毛泽东对农业、对土壤改良是很了解的。他谈到要提高土壤肥力,谈豆科植物根瘤菌;还谈到种牧草。跟我讲苜蓿很好,还讲苜蓿能固氮,根上有瘤子。
这就是毛泽东给我上的根瘤菌的第一课。他还跟我讲了空气,说豆科植物固氮是把空气中间的氮气变成肥料,他说工业和农业都应该多利用空气。这次见面长达六小时。
这次谈话之后不久,我便前往苏联进入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学习土壤微生物学。在留苏的第三年,1957年11月17日,正访苏的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了中国留学生。在那里,我第三次见到了毛泽东。
那是在莫斯科大学,毛泽东来接见中国留学生。我也在现场。本来说好大家都坐着,不准站起来,可是毛泽东来了,前面的人都站在板凳上了。毛泽东上了讲台,他拿着一个水杯,举起水杯就说:两个卫星上天,68个国家的共产党开会,这是东风压倒西风。还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选择根瘤菌专业
1959年,我回到祖国,在中国农业大学开始了教学工作。然而,原本打算有所作为,却被一次次卷入到政治运动中。直到1973年,恢复工作,我选择了既艰辛耗时又偏僻生冷的研究——根瘤菌,这就是毛泽东曾指示我要研究的能固氮的苜蓿。
其实,根瘤菌是一类共生固氮细菌的总称,这类细菌在许多豆科植物的根或茎上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营养,这种高效、节能、环保的微生物能够为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其所需的80%的氮,并在极大程度上改良土壤结构。
我的工作是从野外采集开始的。天山南北、五指山麓,只要有可供研究的素材,我就会去考察。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发现了第一个新属——当时世界上第四个根瘤菌属。这种菌除了越南,只有中国分布广泛,因此,被命名为“中华根瘤菌”,这也是第一个由中国学者发现并命名的根瘤菌属。
作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根瘤菌的产业化才刚刚起步,投入应用的试验田面积较少,这使根瘤菌的运用还处于较低水平。然而,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滥施化肥污染了蔬菜品质,污染了环境;重茬的种植方式带来了严重的病虫危害;农药的过度使用,使得毒性越来越大。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就得利用间套轮作生产方式,将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体系加入到禾本科粮田中去。它既可以减少虫害,又能使粮食增产。西方国家作为该项方式的先行者,根瘤菌的应用早已投入到农业领域并取得了成效。美国的四大作物小麦、玉米、大豆、苜蓿中有两种是豆科植物。而仅靠与这些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的固氮,总量就占了全美施用氮肥量的一半以上。
可是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实际上意味着我国原有的整个生产体系都要发生一种变化。如东北有个农垦区,我问他们搞轮作行不行?就是今年种豆,明年种禾本科,他们不愿意接受。他们说我们现在是一条龙的生产体系,大豆种出来以后要榨油。要是今年种大豆明年不种,榨油工厂就要停产。因此,要把间套轮作加入到这个体系中,就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理念。
现年已经82岁的陈文新打算将她所采集收藏的几千株根瘤菌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在土壤里,这些小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