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的春秋寒暑,陵园无言,记录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这里有全国仅存的两颗烈士遗首,一颗遗首至今仍在渗血。
这里有一批尘封的遗物即将面世,征集过程颇费波折。
27日,哈尔滨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60年来发生在这里的点点滴滴的故事。
陵园变迁
经过多年的改造,哈尔滨烈士陵园有了巨大变化,原来的百棵果树已被移出,园内苍松翠柏,已变成了哈尔滨市教育、旅游的新场所和景点。清明前,哈尔滨烈士陵园的新展馆又将揭牌。
据陵园宣传科的吕广晖介绍,哈尔滨烈士陵园始建于1948年10月1日,前身是朱瑞墓。1953年周恩来总理路经哈尔滨,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参观,看到陈翰章和汪亚臣两位烈士的遗首放于陈列室中,于是决定由国家拨款改造烈士陵园。哈尔滨烈士陵园于1955年开始改造,陆续修建了一些小的烈士墓。随着哈尔滨城市改造,也陆续收存了迁移来的烈士墓。随着火葬政策的推行,哈尔滨烈士陵园停建墓地,开始建骨灰堂。截至2007年7月统计,哈尔滨烈士陵园共安葬着229位烈士,其中抗日战争时期11位,解放战争时期63位,抗美援朝时期4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51位。
即将退休的“老陵园”海延敏回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烈士陵园很荒凉,现在院门口的两间平房是当时唯一的建筑,园内种有一百多棵果树,高高野草可以把人掩在里面,十米以外看不到人。他与大家一齐动手进行园林美化,园林工的工作一干就是27年。
“别看当年陵园的基础设施不行,可参观的人可不少。”海延敏说,“每年3月末至4月20日是祭扫的高峰期,哀乐从早放到晚,每天前来祭扫的有上万人,等着进园祭扫的人们把陵园门前的路堵得水泄不通。现在,前来祭扫的人也不断,但远没有以前多了。”
无名的鲜花
走进陵园大门,抬头可见一座雕塑式的墓碑,这座由钢枪、头盔、鲜花组成的墓碑,虽然气势磅礴,但却显出几分凄凉。
吕广晖说,这座墓碑有两个特点:一是有碑无名,二是墓碑前从来没有亲人送来的凭吊鲜花。这就是哈尔滨烈士陵园非常著名的无名烈士纪念碑。
据吕广晖介绍,无名烈士墓一般是由几种原因形成的。首先,可能是在老乡家养伤的抗联伤员,因伤重,来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名字,牺牲后老乡们也只能立一块无字的墓碑。其次,可能是整建制的小股部队,比如以班和排为单位进行剿匪,在战斗中中了敌人的埋伏,整个班排都壮烈牺牲,老百姓把他们的尸体埋起来,也来不及探知他们的名字。
“这些墓碑都散落于哈尔滨较偏僻的地方,比如原来的动物园、文化公园、东北林大等地,有木头的也有石制的,随着城市建设,这些地方的烈士尸骨被移到了陵园之内。”吕广晖说。
无名烈士共13人,他们的事迹是通过墓碑上留下的记述证实的。
1946年初,老七团团长王良、参谋长韩景岚带领全团战士解放二屯(现平安村)和五屯(现平顺村)时,遭到地主武装的阻击,3月27日战斗持续一天没有结果,3月28日凌晨4时,老七团金连长带领一个连的人突袭,双方发生激烈交火,在激战中,金连长和四名八路军战士壮烈牺牲,没有留下名字。
1945年~1946年间,有一支八路军部队去平房执行任务,走到新发屯附近时,被当地的地主武装拦截,战斗中,有八名八路军战士壮烈牺牲,也没有留下名字。
“我们也曾查找这些无名烈士的家人,可是因为没有名字,墓碑上事迹记述得过于简单,他们的身份已无从考证。”吕广晖遗憾地说。
在园内还有一座“朝鲜二十一烈士”墓碑,里面埋有21位烈士,那是1974年9月,从沙俄公墓(今文化公园)移到烈士陵园的。经过查找,从延边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传来了这21位烈士的事迹:“1946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独立八团(3支队)第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