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罗荣桓元帅因病逝世。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罗荣桓就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赏识,在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毛泽东对他一直非常倚重。罗荣桓成为解放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人,在1955年当之无愧地被授予元帅军衔。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曾任总政治部主任,并兼任总干部部部长,领导全军的政治工作。他始终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为解放军的思想政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罗荣桓还曾担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战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爱戴和崇敬。
罗荣桓去世的当天晚上,毛泽东同刘少奇、邓小平等正在颐年堂听取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会议开始,他提议大家起立,为罗荣桓默哀。毛泽东还参加了以刘少奇为主任的治丧委员会。12月17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解放军高级将领和各方面的负责人,陆续来到北京医院,向罗荣桓的遗体告别。毛泽东在罗荣桓的遗体前静默致哀,并向守候在遗体旁的罗荣桓家属表示亲切慰问。12月23日上午,首都各界1万多人,在劳动人民文化宫隆重公祭罗荣桓。公祭仪式由刘少奇主祭,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陪祭,由邓小平致悼词,对罗荣桓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共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民继承和发扬罗荣桓同志的革命精神。毛泽东没有参加公祭大会。
据回忆,著名的《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是毛泽东在北京医院向罗荣桓遗体告别后几天写下的一首诗。诗中写道: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 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虽然对这首诗存在不同的解读,但毋庸置疑,这份身后哀荣,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罗荣桓的高度评价和痛惜之情。
1972年出人意料地参加陈毅追悼大会
1972年1月10日,毛泽东参加陈毅追悼大会,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
1972年1月6日,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陈毅,因病逝世。陈毅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就曾“相见恨晚”、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两人长期保持着不寻常的友谊。在“文革”中,陈毅受到冲击和不公正的对待,但他依然坚持为党和国家工作,不辞辛劳,直到去世。1月8日晚,周恩来将中央军委送来的悼词稿送毛泽东审阅,同时附信说明陈毅追悼会的日期、规格等。毛泽东在悼词上删去其中有关功过的评价,并批示:“基本可用”,“功过的评论,不宜在追悼会上作”。
对陈毅追悼会,有一种流行甚广的说法,称当时有关方面定的规格是,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举办,“低于谢富治,略高于彭绍辉”。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谢富治1972年3月26日病死,其追悼会是3月29日举行的,彭绍辉1978年4月25日病逝,他们的追悼会与陈毅的追悼会根本不具备可比性。但可以肯定,当时所定的规格,陈毅已不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其追悼会由中央军委出面组织。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主持追悼会,军委副主席叶剑英致悼词。政治局委员不一定出席,参加追悼会人数为500人。
《毛泽东传》和毛泽东当年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为我们描述了当时的基本情况:1月10日下午,首都各界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追悼陈毅同志大会。毛泽东开始并没有打算出席追悼会,各方面也都没有准备。就在追悼会举行前一个多小时,出乎所有人意料,毛泽东突然决定要出席。工作人员要给他换上正装,毛泽东让他们把“毛式”服直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