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尝了人间的苦难,但也磨炼了他的意志。徐海东的文化底子相对较薄。
黄克诚,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父亲黄清主,耕种家里的6亩土地。母亲邓龙桃,共生育了4个子女。黄克诚在家中排行第三,幼小时就拾粪、割草、砍柴、看牛,9岁读私塾,18岁读县立高小,20岁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校址在衡阳。因家庭贫寒,黄克诚在20岁要出远门读书时,才有生以来第一次穿上棉衣。黄克诚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陈赓,地主家庭出身。祖父陈翼琼功成名就后,解甲归田,置产置地,热心公益慈善诸事。父亲陈道良,字绍纯,却爱文不爱武,管理着家里的数百亩田产,平时乐善好施,同情贫苦人民。母亲彭学娴,共生育了6子6女。陈赓本是家中次子,因其哥从小夭折,所以后来在家中排行老大。6岁至11岁入私塾启蒙读书。12岁考入湘乡东山学堂学习,在这里初步接触了一些新的社会思潮。13岁时,父亲作主,让陈赓娶一个比自己大两岁的富家女子为妻。性格倔强又受到新思想影响的陈赓不愿接受这种命运安排,为了逃避婚姻,便抱着闯荡世界的决心,离家入湘军当兵。18岁时,陈赓脱离行伍,谋得长沙铁路局办事员之职,并认识了毛泽东,后来在毛泽东创办的自修大学学习。陈赓读到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政治觉悟提高很快,由一个旧时代的叛逆者成为自觉的革命者。陈赓的文化底蕴厚实。
谭政,绅商家庭出身。祖父是晚清秀才,为当地有名的绅士。父亲谭润区是湘乡县立第二高小的教书先生。母亲文氏,共生育了2子6女。谭政是家中长子,6岁至10岁在本村私塾启蒙读书,11岁又到相邻的二都乡柳树铺村继续读私塾,16岁考入湘乡东山学堂学习,19岁毕业回到家乡七星桥族立初级小学当教师。谭政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萧劲光,穷苦小手工业家庭出身。祖父和父亲以手工纺织为业,无房又无地。母亲共生育了4子2女,萧劲光在家中排行最小。祖父和父亲在萧劲光两岁时相继去世,母亲便带着6个孩子租地盖了3间草房过着苦日子。萧劲光12岁读私塾,14岁考上长沙长郡中学,和任弼时结成亲密的朋友。17岁与任弼时一道参加俄罗斯研究会,进行留学前的补习。18岁与任弼时、刘少奇等10余人一起,赴俄勤工俭学。萧劲光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张云逸,贫农家庭出身。父亲张景琚,母亲邢氏。父亲待人厚道、会干各种农活,母亲勤劳俭朴、心地善良,共生育子女6人。张云逸是家中长子,7岁时进本村长发小学学习。12岁考入头苑乡启明高等小学学习。高小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只得休学到别人家帮工。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陆军小学。1912年,张云逸由革命政府派送到广州陆军速成学校学习。张云逸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罗瑞卿,破落地主家庭出身。父亲罗春庭,母亲鲜氏,共生育了6个子女。罗瑞卿是家中长子,6岁读私塾。14岁考入南充北区大林寺高等小学。17岁考入南充县立中学学习。中途因家境困难,弃学到绸缎铺当过一段学徒。20岁考入成都高等蚕桑学校,但因凑不足学费未能入学。罗瑞卿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王树声,小地主家庭出身。父亲王泽香,实际上是农村小知识分子,没有直接参与剥削,富于正义感。母亲王徐氏,共生育了4子1女。王树声在家中排行第三,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五,人称“老五”。后来,父母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在王树声6岁和9岁的时候相继去世。家道中落,王树声在祖父母操持下,于7岁时读私塾。17岁时,进入武昌高小补修学校读书。18岁时,考入麻城县高级小学。19岁时,毕业回家乡任私塾教师。21岁时,任乘马岗区初级小学校长。王树声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许光达,贫农家庭出身。父亲许子贵,母亲刘氏,共生育了5子2女。许光达在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