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传统章法,并且基本上是不相关联的”。\[2\]显而易见,这些评价基本不着调。但是,他对毛泽东诗词与毛泽东的革命生涯相互关系的看法却别具一格。他说:“毛对诗歌的热爱,使他在东山高级小学堂的那段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格外有光彩,而且这种爱好继续伴随他度过了以后所有动乱不安的岁月,这一爱好,也成为一种崇高的副旋律,调节了战争的野蛮,并使他从革命斗争的枯燥乏味的逻辑中走出来。”
1939年10月,毛泽东会见重访延安的美国记者斯诺。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很多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写了很多关于毛泽东的专著、传记,这里首先介绍一下我所知道的西方人看毛泽东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约70年前,即1936年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英国记者路易斯·斯特朗,代表作是《红星照耀中国》、《在延安》、《毛泽东印象记》;第二阶段是大约50年前到“文革”前,主要有美国学者史华兹的《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1951)、英国学者斯图尔特·施拉姆的《毛泽东》(1966);第三阶段是30年前毛泽东逝世至今,主要有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的《历史的巨人毛泽东》(1979)、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1980)。最新的就是英国学者菲力普·肖特的《毛泽东传》。为写此书,他来到中国,花了5年时间走长征路,采访当事人,查阅资料,该书英文版1999年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出版,随后译为法文、保加利亚文、捷克文、俄文、西班牙文和德文,是迄今为止西方国家最具影响力的毛泽东传记。但是即便包括这本书在内,我总的印象是,他们看中国的政治、军事、历史还差强人意,可一旦谈到文学艺术,就相去甚远。这也是激发我来解读毛泽东诗词的动力之一。因为东西方之间确有个跨文化“传通”的问题,不能苛求他们对毛泽东诗词的深入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