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
首先要声明的是,如果说,我对毛泽东诗词的一种解读还有点意思,作为一个讲座,能连讲几十场而不衰的话,那么,主要归功于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的魅力。我讲毛泽东诗词,纯属无心插柳,歪打正着。坦白地讲,我对毛泽东诗词谈不上专门的研究,仅仅是由于这些年讲中国传统文化,讲中国古典诗词,讲到古典诗词在20世纪的最后一座高峰——毛泽东——原来仅仅是作为其中一个例子的毛泽东诗词,后来就慢慢发展成为一个专题了。此前所谓的一点儿功底,就是40年前——1965年左右看过周振甫先生注释的《毛主席诗词》。当时虽然不大懂,却终身难忘,什么时候都能张口就来,那时我10岁多一点,这就是童子功的长处。应该说,2005年1月16日下午在国防大学第三学术厅首讲毛泽东诗词,确实比较冒失,所谓“无知者无畏”吧。但“学然后知不足”,于是从此开始,陆续恶补关于毛泽东诗词、关于毛泽东的各种资料。读到现在,海内海外的、党内党外的、正面负面的有数十种之多,大概近4,000万字。这就逐渐整合成了今天我对毛泽东诗词的这样一种解读。
为什么叫“一种解读”?我只能说这是我个人对毛泽东诗词和毛泽东的一种解读,区别于其他解读,包括主流的解读——比如说,1993年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对毛泽东做出了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客观的、准确的评价。类似这样的内容我尽量不重复,我的个人解读也许不做政治的、历史的、军事的、道德的评价,而更多的是从文化的、文学艺术的角度切入,谈这种文化怎么形成毛泽东的性格,怎么形成他的魅力和智慧,并进一步转化成他的优势。当然,从中多少也能体现出一些我个人文学批评的特点,即比较注重作家本体研究,除了诗词文本研究,还要花比较多的篇幅谈毛泽东其人其事。
再简单交代一下我这个解读的基本框架,即,一、二、三、四、五:一是“一个背景”;二是“两个代表”;三是“三个特点”;四是“四个佐证”;五是“五个来源”。
以上算是开场白。
先从一本书的尾声说起。这本书是英国传记作家菲力普·肖特的《毛泽东传》,2003年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翻译出版,是经过审定认可的,也是迄今为止西方国家研究毛泽东的最新成果。在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有这么两段话,带有总结性质:
“毛是同整个欧洲差不多大小的土地上居住的约四分之一的人类的无可争辩的领袖,他掌握着只有中国历代那些最威严的皇帝才能与之相比的权力,在中国历史上,短短一代人的时间所发生的浓缩了的变化,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
需要西方用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毛具有多方面的卓越才能,他是幻想家、政治家、天才的政治军事战略家、哲学家和诗人。”
这就是一个西方人眼中的毛泽东。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谈到了毛泽东的诗词——“毛的诗就像他的书法作品一样,抓住了那个时代痛苦的、无法平息的精神。”
我觉得这是个巧合,在这本60多万字的书里,最后一句话居然说的是毛泽东诗词,这的确耐人寻味。当然,也有一些对毛泽东诗词的评论,譬如说:“唐诗的伟大翻译家亚瑟·瓦利就认为‘毛的诗词不像希特勒的画那样糟,也不像丘吉尔的画那样好’。”又譬如说到毛泽东的书法,就认为“初看上去惊世骇俗,却透露出一种华而不实的自尊自大,达到了傲慢无理的程度……丝毫不顾运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