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上午11时许。淮安楚州。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演出现场。“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我们怀念你……”郭兰英质朴的歌声飘荡在空中,滚烫的泪水流淌在她的脸上。《绣金匾》歌罢,近80岁的老艺术家一路哭着走下舞台。
陈毅的儿子陈晓鲁,坐在舞台正前方,郭兰英在台上哭,他在台下掉泪。跟他们一起掉泪的还有很多。
32年前,周恩来走了。
32年,足以改变很多。但岁月没有冲淡人们对他的怀念和崇敬。在他深爱的土地上,他的名字依旧穿透时空,感召人心。
为什么?
带着小米,河南农民年年来看总理
2月26日,周恩来纪念馆铜像前,显得特别“热闹”。160多人来到雕像前献花,轻轻地齐声呼唤:“周总理,我们来看您啦!”
人群中,都是周恩来曾经非常熟悉的面孔:邓小平的女儿邓林,任弼时的女儿任远芳、任远征,陈云的女儿陈伟华,陈毅的儿子陈晓鲁,李先念的女儿李紫阳,贺龙的女儿贺晓明,聂荣臻的女儿聂力,粟裕的儿子粟戎生,伍云浦的儿子伍绍祖,黄克诚的女儿黄梅,秦邦宪的儿子秦铁,宋任穷的女儿宋勤……还有原来中南海“西花厅”的周恩来的秘书、卫士、保健护士,以及周恩来的亲属。
来“看望”周恩来的,更多的是他完全陌生的面孔。
记者从周恩来故居了解到近几年的参观者数字:2003年20万人,2006年32万,2007年38万,今年估计突破40万。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局长张谨说,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周恩来纪念馆,这3个周恩来纪念地从开放以来,共接待了2100万人。
数字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些年,周恩来的号召力没有随着岁月的流转而消逝。
在淮安楚州区有一条叫驸马巷的小巷子。110年前,周恩来就诞生在这条巷子一间青砖黛瓦的平房里。
2月28日,走进周恩来故居,记者发现在周恩来铜像、诞生地等处都摆着两盆康乃馨和百合花。花的颜色已不十分艳丽,为什么不换一盆呢?
“不忍心换!”周恩来故居的工作人员说,送花的是石志福、石蝴蝶夫妇。这对农民夫妻来自河南焦作,花是从河南带来的。今年1月8日,他们连续11年从河南老家赶到淮安,祭奠周总理。他们每次来,总是两个日子,或在总理的忌日1月8日,或在总理的生日3月5日。每次总会带花,多数是海棠,有时也会是玫瑰。偶尔他们还会带来自己种的高粱、小米。
为什么这么多年每年都要来?50来岁的石志福只说了一句:“没什么,就是对周总理崇敬。”
他把“为人民服务”挂在心头
在淮安,记者看到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关于纪念周恩来的标牌、标语,全国各地的人源源不断涌往周恩来的故乡。
周恩来不朽的功勋,过人的智慧,高尚的人格……如果要罗列他吸引人的优点,可以写成很多本书。但周恩来最让人民爱戴的一点,就是他从心底里热爱人民。
为什么唱起《绣金匾》郭兰英泪水会潸然而下?郭兰英这么解释:“周总理很爱人民,他确实是一位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好总理,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人民群众离不开总理,总理也离不开人民群众,周总理和人民永远在一起。”
有一个细节,周恩来的很多照片上,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佩戴着一个胸牌,上面五个字:“为人民服务”。这个胸牌他一直挂在胸前,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周恩来不仅将“为人民服务”挂在胸前,更是放在了心里。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说,周恩来和很多老一辈革命家一样,出身并不算特别穷苦。他们走上革命道路,主要是因为“爱”,是为了对国家、人民的深厚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大爱,特别伟大。
永不褪色的“全党楷模”
周恩来故居的墙上,有一块一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