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下午,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之际,周恩来亲属、老一辈革命家子女、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等一行130多人,不远千里赶到总理家乡淮安。这群年龄大多已七八旬的老人,依次走进总理童年读书处、总理故居和纪念馆,深情追忆,泪眼婆娑。
周恩来纪念馆广场,温暖的落日余晖洒播在总理铜像上。“周总理有个习惯,深夜办公回来,在西花厅前一下车要咳嗽两声,这样值班人员就知道他回来了。这个习惯是总理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养成的,那时他住的院子没有电铃,回来晚又不敢敲门,只能咳嗽两声做暗号。今天我们也清一清嗓子,表达我们对总理的怀念。”
“一二三,周总理,我们来看您了!”老人们像一群孩子情不自禁地放声大喊。周恩来侄女、全国政协委员周秉德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她在总理身边生活了10多年。她说:“这次呼喊大家都发自内心,不光是自己,还代表了他们的长辈,他们的长辈都是总理的战友或秘书,大家都想把自己的心愿喊出来!”
在纪念馆西花厅,原西花厅工作人员杨金明的女儿杨毓华,这个在西花厅成长起来的孩子忍不住抹起了眼泪。“我父亲1952年起一直跟总理一起工作,总理这么多年没有到过家乡淮安,应该说也是总理的遗憾。父亲说等退休后一定要来淮安看看,谁知父亲退休后身体不好,1990年就病故了。今天我代表父亲了却心愿。”杨毓华说,“小时候我们姊妹8个,家里很困难。我记得爷爷奶奶病了,都是总理掏钱给他们看病,妈妈说就连奶奶的棺材都是总理付钱买的。把身边工作人员都当自家人一样看待,总理和群众的心是相连的。”
在周恩来纪念馆,一张张照片和一件件实物,又把大家带回对总理的无尽怀念之中。聂荣臻之女聂力说,“我们一家人都与总理结下了不解情缘,父亲从黄埔军校起到研制‘两弹一星’,都在总理的领导下工作。小时候我不知道父母是谁,被寄养在上海乡下。后来是总理委托上海党组织到处找我,1946年我才得以和分别14年的父母相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