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民刘先生向本报反映,他在市区内山上散步时偶尔发现了一座日本侵华时期留下的的遗迹“旅顺要塞”界桩。昨天记者与刘先生来到这座山上,果然看到了一个“旅顺要塞第一地带标”,该界桩基本完好,上面字迹清晰,记录了日本侵华历史。这一界桩的发现,不仅对研究我市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也对爱国主义教育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当天上午,记者与刘先生从星海广场东南侧的贝壳馆后登上山顶,翻过山头后再登上东面的山头,在该山的最高处,一个混凝土界桩笔直地矗立在一片树林中,其南侧面向大海。记者仔细观察,该界桩高1.6米左右,正四方形,各边长均为20多厘米,每边均有文字。其北面文字为“第一四号”,东面为“关东都督府”,南面为“明治四十一年”,西面为“旅顺要塞第一地带标”。整根界桩除小部分人为损坏痕迹外,相当完整。
据相关资料介绍,关东都督府是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占领辽东半岛后,成立的军政机构。其前身“关东总督府”于1905年成立于辽阳,1906年9月1日改称关东都督府,迁至旅顺。都督由日本当时的陆军大将或中将兼任,下设民政部和陆军部,负责管理关东州(今辽东半岛)政务,监督南满州铁道株式会社业务和指挥驻屯部队,是一个军政合一的殖民统治机构。1915年根据二十一条协定,日本对辽东半岛租借期由25年延长至99年,为适应统治需要,1919年日本政府废除关东都督府,分设关东厅和关东军。而界碑上的明治四十一年即公元1908年,也就是该界桩立于日本侵华机构关东都督府在旅顺正式成立后两年。
据了解,2005年旅顺博物馆曾收藏两根“旅顺要塞”界桩,其一根为旅顺某供水公司捐献,一根为旅顺水师营东沟村村民捐献,两根界桩也均为混凝土制成,两根界桩都是“旅顺要塞第二地带标”,所立时间也都是“明治四十一年四月(公元1908年4月)”,由“关东都督府”所立,只是它们的序号分别为“第四二号”和“第四四号”。为什么“旅顺要塞第二地带标”都发现于旅顺,而“第一地带标”却发现于大连市区内?当天下午记者拨打了旅顺博物馆的电话,其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馆负责该项研究工作的副馆长在外地出差,待其回连后向其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