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色故都江西省瑞金市,战争年代曾立过大功,被誉为“革命三宝”的“拥军布鞋”、“拥军红薯”、“拥军斗笠”,经历改革开放30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在农民致富中再立新功,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红色产业”。
江西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瑞金传统竹编工艺艺人杨荣仿编织的各种栩栩如生工艺品成为游客喜爱的“红色产品”。(姜建明 摄)
“革命三宝”由来
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瑞金人民大力支援前线,“红都表嫂”日夜纳布鞋支援红军将士打敌人;开荒种红薯,让子弟兵吃饱好打仗;为了给红军官兵提供遮风避雨的工具,当地“老表”编织拥军斗笠。这三样东西,为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后,被人民群众誉为“革命三宝”。
果腹暖身“三宝”
改革开放前,革命老区瑞金人民的生活还比较艰苦,经济比较拮据,人民群众还会用破烂零碎的布,纳布鞋穿暖身;种红薯,晒成红薯干、熬成红薯粥用来充饥;当时社会物质也比较匮乏,防风避雨的工具还比较少,农民群众还会上山砍些毛竹,编成斗笠这一简单的工具用来遮风挡雨。
“三宝”退出舞台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这“革命三宝”已经退出了广大人们群众生活的舞台。许多农民群众穿着各式光鲜的“花衫”,撑起了形式各异的“洋伞”,脚蹬锃亮的名牌“皮鞋”。吃也花样翻新,讲究绿色健康营养,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现状,昔日的“革命三宝”成为历史见证。
“三宝”成为新宠
改革开放30年,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出外休闲旅游人不断增多,带动了瑞金红色旅游产业发展。退出当地人民群众生活的“革命三宝”,成为游客争宠的红色工艺品。瑞金百姓群众还由卖产品到卖“品牌”,年产冠上“红都瑞金”、“共和国摇篮”、“红井”的拥军鞋、鞋垫2亿多双,远销全国及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
“拥军红薯”也得到城市居民和游客的青睐。在瑞金的沙洲、叶坪、云石山等革命旧居、旧址集中的地方,农民蒸红薯、加工薯条干、煎薯包等“红都牌”红薯系列产品,让消费者大饱口福。与此同时,瑞金农民还开发“拥军斗笠”及各种工艺品,他们改进工艺,别致、新颖并上釉加油的系列“红色工艺品”深受游客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