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前的一场血战,3000多名国民党爱国将士在抵抗日军侵略中牺牲。9年前,时任沁阳市文化局副局长的李建国偶然在山上发现了二十通墓碑。为了给这些抗战阵亡将士寻后,他奔波了9年。昨天,现任沁阳市文联副主席的李建国给记者打来电话说,现在已为9位阵亡将士找到了后人,还有11位阵亡将士的后人没有找到。
保家卫国,3000将士战场捐躯
这些墓碑现存于沁阳市北的太行山上。据李建国回忆,1999年,他下乡途中听说:在当年常平阻击战的战场遗址周围发现了抗日阵亡将士墓碑。“没想到60年过去了,竟在战场周围发现了阵亡将士的墓碑”。对这场战役颇为了解的李建国次日即上山探访。
说是墓碑,其实就是就地取材,在不规则的石头上匆匆刻下阵亡者的籍贯和姓名,时间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墓碑分为两排,镶嵌在山地的石塄上,相互间距3米左右,虽历经69年风雨,但是字迹清晰可见。
几十年来,除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风雨征程》等文献上简要描述了这段惨烈的战役外,很少有人关注这片曾经洒满爱国将士鲜血的地方。
1939年春夏之交,侵华日军为打通河南北上山西的通道,出动数千兵力集结在太行山南麓——沁阳北部一带,沿山构筑工事,架设大炮,妄图打开豫晋咽喉要道,进而围剿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驻守常平的国民革命军第40军39师的黄树勋旅长同意与我党地方武装配合,共同阻击日军于常平。在49天的激烈战斗中,共进行大小战斗400多次,击毙日军2000多人,但包括副旅长、参谋长在内的3000多名国民革命军爱国抗日将士壮烈殉国,遗体被掩埋在常平村附近的山梁上。
文化局长,替抗战烈士寻亲
据李建国从各种途径获得的资料,前期阵亡的将士大都就地埋葬,还刻有墓碑;后期阵亡的都来不及单个掩埋,更不用说立单个墓碑了。战场遗址上有两三百通墓碑,在“文化大革命”动荡期间,大多被破坏。经过多日寻找,李建国在附近发现20通墓碑。
2001年,李建国在继续寻访这段历史的同时,萌生了一个想法——寻找壮士的亲人,遂按照墓碑上的地址一次次往外寄信函。
由于年代久远、地名变更,或壮士牺牲时还非常年轻、没有留后等原因,陆续寄出的100多封信,不是石沉大海,就是因地址不详被退了回来。李建国说:“每收到一封退信,心就像针扎一样痛,难道连一个壮士的亲人也找不到吗?虽然很失望,但是没放弃。”
亲情难断,60多年后再祭祖
2004年6月份,李建国终于收到了一封来自河南内黄的信,上写:“李建国同志:听族叔说过,战斗中,我父腹部受重伤去世,时年30周岁。我们只知道,父亲牺牲在山西晋城一带,埋葬后立一小石碑。虽经多年寻找父亲遗骸,犹如大海捞针,我们全家早已丧失了信心。我母亲生前不断对儿女们讲述,谁要是能找到父亲的坟墓、遗骨,那就是对她最大的安慰,也是最大的孝顺。事实哪能如愿呀,老人89岁辞世时,我们只有用父亲的遗物配一假人与母亲合葬。”
看到来信,李建国顿时热泪盈眶。几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抗战将士焦世英的后代。之后,陆续又有谷安文、高开敬、王德章3位将士的后人或族亲来信与李建国取得联系。
2005年4月5日,焦世英74岁的女儿焦新运、高开敬的侄儿高三起、王德章的侄儿王铁柱等一行30余人相约来沁阳扫墓。摆上花圈、祭品,后人放声痛哭先人。
望着这感人的场景,李建国的眼泪也流了下来——为壮士当年的悲壮,也为自己这几年寻找的艰辛。
接力寻亲,给英烈最后的亲情归属
令李建国欣慰的是,他的努力得到了沁阳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002年,当地政府将常平阻击战遗址和抗日阵亡将士墓碑群,宣布为沁阳市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