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延伸到壶口景区。虽然50岁以上的人还沉浸在个人崇拜的温情中,但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弥漫在延安空气里的颂歌不过是一种文化调料。他们漫步在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的窑洞之间,手握“长枪短炮”的相机,拍着窑洞中毛泽东坐过的藤椅和窑洞外的纺车,更多是在猎奇历史而绝非“朝圣”。
虽然红色旅游点不收门票,但在非旅游季节的多数时间内这里依然显得门前冷落。革命创始人毛泽东等的办公与居住旧地保持着3/4世纪之前的原样,散发着古朴沧桑的气息。人们参观延安老军委礼堂等许多景点,都可以花钱租灰军装穿上留影。毛泽东像章、毛泽东塑像等纪念品,成为旅游点主要创收商品。光顾旅游商店,卖旅游纪念品的服务员会礼貌地问你:要不要“请”一尊毛主席塑像回家?强烈的怀旧情绪与浓厚的商业化氛围在延安并存。在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革命领导人住过的窑洞前,有着充满激情的南泥湾大生产等革命题材的歌舞演出,但演出完毕要收辛苦费时游人却往往一哄而散,还纷纷斥责革命圣地不应该如此商业化。
错落小村 感情轮回
在外来者眼中,延安人早没了老区人的朴实。通向壶口瀑布的道路上,身着翻毛老羊皮背心、头系白毛巾的陕北老人叼着烟袋蹲在路边等着与旅游者拍照或者与游人合影,每次要价5块钱。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老人会在你按动快门的瞬间熟练地喊:“茄子”、“黄瓜”,以让布满皱纹纵横的脸上充满笑意。砍价时,他会说家里还有个年过80的老太太要养活。延安到处是红枣专卖店,但作为主要特产的红枣其价格非常昂贵。以枣为原料的食品种类不多,基本只有口感粗糙的枣片,多数枣片都无品牌形象可言。不少包装颇体面的盒装红枣片,其实只在玻璃纸位置装着一层枣片,盒中2/3内容只是硬纸壳。
虽然岁月沧桑中延安与北京之间的联系已若隐若现,但延安人对北京依然有着特殊的感情。解放后北京许多高官都来自延安,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大批北京中学生作为知识青年来到延安插队,其中包括邓小平的女儿等许多高干子女。父辈从延安打进北京,下一代又从北京“下放”回到延安,似乎是一种轮回,10年后北京知青大批返城,一些知青还带着延安媳妇回了北京。相比老一代革命家来说,北京知识青年已成为北京与延安之间更坚实的感情纽带。最让延安人感动的是,返城几十年后,许多北京知青又回到延安插过队的村子帮助老乡上山耕种,兴修水坝,做脱贫规划。果树与养殖业,正在让不少延安村庄富裕起来,许多错落有致、山青水秀的小村,比延安市区要可爱许多。延安青化砭镇赵家沟村村长说,这个村原来有30多个北京知青来插队,现在其中14名北京知青每年都要回到村里帮助村里做事,共谋脱贫大计,从1996年起直到现在从未间断。现在村里山坡上绿树成荫,都是北京知青帮助种的。这个村的北京知青有的当了高官,有的成了教授、学者,可是对延安乡村的感情却没变。中年以上北京人去延安,常会被延安人问:你是北京知青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