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30日电 香港《文汇报》刊发陈晓凤的文章,题为《今日延安印象》。文章对现在的延安的景象给予了描绘。文章摘录如下:
虽然延安依然是中国红色旅游地最重要的景点之一,但延安的“圣地”意味在年轻一代心中正悄然改变。
在去延安的火车上,一位西安姑娘说她多次出差到延安,问起可曾去圣地参观,她却不屑地摇头说:那儿有啥可瞧的!一位在深圳上班的30岁女白领,到延安就直奔壶口,随后就去华山、兵马俑、黄帝陵,延安革命圣地根本不在她的旅游计划之内。令上一代人不安的是,不少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旅游者认为奔腾咆哮的壶口瀑布要比革命前辈的办公旧地更有旅游价值。
工资不高物价高
走出壮丽堂皇的延安火车站,便看到汽车拥堵的街区和铅灰色的空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激增的机动车,延安的空气污染相当严重。火车站附近到处是拉客的家庭旅馆从业人员。站旁边几座居民楼几乎都被开辟为家庭旅馆。一般是女主人在外寻找客源,男主人在家里看门收费。与许多旅游城市一样,开家庭旅馆也成为许多延安市民的主要收入。延安的出租车非常便捷和便宜,但公交车却相当破旧肮脏拥挤,显出地方财政对公共设施的投入不足;雨天车上到处是黄泥,乘客也多为“泥腿子”。最让旅游者不能接受的是,延安的厕所—无论在大街上还是在旅游点,多数脏得下不去脚,难闻的味道传出老远,而这样的公厕往往还要有专人坐在门口收费5角钱人民币。
延安人自己评价:延安是个收入低物价高的城市。延安不少工薪层收入仅在1000元左右,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也不高,但延安的物价却非常高;猪肉卖到17元一斤,干红枣卖到26元一斤。随便找出几样商品,延安都要比北京贵得多。去过北京的延安人说,在北京100元左右的一餐饭,在延安就得花200多元。在延安,普通小吃店一碗面卖到8元,一个鸡蛋的价格是1元钱。延安的冬天非常寒冷,100平米左右的住宅面积一个冬天的取暖费要高达5000元左右,而北京小区同样面积的住宅其冬季取暖费用一般也仅在3000元左右。多数延安人对延安的物价都很不满,普遍认为当地的物价已经失控。
延安不缺少富人,看看满街跑的高档车就知道。延安市中心的房价每平米已经上升到接近5000元,黄金地段的房价已经与西安市区房价相当。但就是这样日益高涨的房价,延安的房子依然供不应求。延安到处是大工地,沉重的工程车日夜不停地穿梭在延安的街道上。尽管许多延安人买不起房子,但延安新盖住宅面积都在100平方米以上。在延安听人说得最多的,就是延安的日益加大的贫富悬殊。有人认为,是延安地区丰富的资源成就了延安人的金钱梦。
古朴现代相辉映
延安是个充满反差的城市,古朴与现代交相辉映。大街上崭新的豪华轿车与破旧简陋的三轮农用车相错而过;卖羊肉泡馍的小铺与典雅的名牌专卖店相近相邻;富丽堂皇的高大建筑物不远,就是半山腰拉着白布门帘的破败窑洞。陕北老乡黝黑的面孔中夹杂着城市人的白皙肤色,浓浓的陕北乡音中夹带着标准的普通话;枣园大院中穿黄军装戴红肩章的解说员说清脆悦耳的普通话,让人忘记她们是地道的陕北姑娘。清凉山上新华通讯社与解放日报的旧址正在大兴土木地修复,而通向山下的一条小路却肮脏不堪、臭气熏天。延安市区人口仅有200多万,行政区多半是农村,从高楼大厦的市中心开车十几分钟,就能见到泥泞不堪、通向村庄的狭窄土路。连绵阴雨的日子,一些村庄几乎与市区隔绝。笔者采访的延安枣园镇某村,其村支书虽可称精明强干,但竟然不识字。
统一延安诸多不协调景象的,是飘浮在黄土高坡上的毛泽东颂歌。“毛主席呀毛主席,日夜都在想念您”,“毛主席栽花万人来浇水”这类的歌词儿从延安大街小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