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毛泽东同志1961年9月在江西庐山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赵福亭,1924年生,山东金乡人。1945年参加工作。现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审。参加编辑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是《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早期文稿》中央文献研究室方面的主编之一,《毛泽东选集》(第二版)、《毛泽东年谱》副主编之一。
他曾任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和生平研究组组长,几乎参加和主持了新时期以来所有毛泽东著作的编辑工作。由他来谈毛泽东,当然是驾轻就熟的事。
访问人:您多年从事毛泽东著作和生平的研究,对毛泽东的文献和资料很熟悉,就您的研究,您认为毛泽东一生中有过几次重大的抉择?
赵福亭;这个问题很大,也难以有确切的定说,只能谈点个人的看法。
毛泽东是20世纪的伟人。就近代中国来说,从20年代到70年代,可以称作是“毛泽东时代”。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毛泽东唱了主角,每个历史阶段的关键时刻都留下了毛泽东的印记。这不是夸张,而是历史事实。毛泽东学生时代在湖南就是一位突出的很活跃的人物,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走上中国历史舞台以后,很快就显露出他那对中国命运有决定性意义的非凡之举。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独立的、统一的、人民生活有根本性改善的、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中国,是多少仁人志士的梦想,而实现这个梦想的领头人是毛泽东。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一整套的理论、路线和方针,使中国革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你们提出的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有几次重大的抉择?我认为,可以说有五次。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重大抉择,对于推进中国革命运动,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一次抉择: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访问人:那末就先请您谈谈第一次的抉择吧。
赵福亭:第一次,是20年代初毛泽东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说他开始接触、学习马克思主义,书读得并不多,只从中汲取了“阶级斗争”四个字。这是极而言之了。他说从这里开始,就老老实实地研究中国实际的阶级斗争,进行许多寻找革命真理、寻找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尝试,他在青年时代就把中外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研究个透,独创性地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搞学生运动,搞自治运动,甚至搞新村式的试验。经过反复比较,他得出结论说,看来用老式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办法是不行的,要搞俄国式的革命。走俄国人的路,“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取这个恐怖的方法”。他说他一旦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为之奋斗终生,从没有动摇过。
访问人:毛泽东的这个抉择,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他显示了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呢?
赵福亭: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并被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接受的过程中,如前面所说,毛泽东与其他许多同代人相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掌握上,并不具备多大的优势,但他悟性高,能很快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并且运用得好。毛泽东是一个农家子弟,他所处的社会天地并不宽阔,但一上场就显示了他那才华出众的伟人气质。他在青年时代就曾说过,要救中国就要有“奇杰”,有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伦理学家。这表露了他的雄心大志,后来的历史证明,他就是这样的“奇杰”,这样的“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