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治家的胸怀和手法处理突发事件:评《习仲勋主政广东》
如何在重要关头处理好重大突发事件,经受住非凡的考验,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为政一方的高级领导干部来说,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最近出版的《习仲勋主政广东》一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和经验,对当前的工作有资政育人的效用。
习仲勋是老一辈的革命家,为党和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主政广东是在1978年春至1980年底,时间虽然不长,却正是处在历史大转折时期,也正是广东拨乱反正、由乱到治、由闭塞萧条到奋起腾飞的转折时期。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可以说大事、难事、突发事件不断,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顺应和引领历史潮流,完成伟大的转折,正是对高级领导干部能否称得上是政治家的一种考验。在中央的领导下,习仲勋以其远大见识、为民情怀和高明手法,带领全省人民,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各项政策,基本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代表省委向中央提出赋予广东特殊政策,允许试办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取得了显著成绩。这其中,他带领各级干部解决“偷渡外逃”这一重大而复杂的突发性事件,在书中的记述既典型又具体,是体现习仲勋政治家风范的一个缩影。
1978年和1979年上半年,广东发生了群体性偷渡外逃香港的风潮。事态之猛烈、之严重,是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1978年下半年,广东偷渡外逃之风迅速刮起,来势猛烈,按地区说,最严重的是惠阳、汕头、佛山以及广州,最严重的县是宝安(现深圳)。偷渡的不光是农民,还有干部、职工,甚至十几岁的中小学生也结伴偷渡。据统计,仅8月份,全省就发现偷渡外逃者6700多人,逃出1800多人。习仲勋和省委对这股势头极为关注,紧急部署进行遏制,到12月份有所平息。但这只是大潮到来之前的预警。1979年春节过后,风潮再起,人数更多,涉面更广,势头更猛。1979年1至5月,全省偷渡外逃人数高达12万人,逃出近3万人。大量人员外逃,造成严重后果:很多地方基层组织瘫痪,无人种地、无人收割,学校停课,商店停业,医疗站关门。香港的舆论界反应强烈,诬我“政局不稳”、对局势“失去了控制”,国际影响很不好。外逃还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偷渡者络绎不绝,收容站人满为患,社会治安受到严重威胁。1978-1979年,全国上下一派经济复苏,出现了由乱转治的早春气象,而广东却发生了如此严重的事件,引起了中央的关注。这对主政广东不久的习仲勋来说,是一个重大考验。习仲勋在处理这次突发风潮的过程中,有哪些执政理念,又采取了什么手法呢?
第一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说来容易做来难。局势突发,势如洪水,怎么保持清醒的认识呢?习仲勋一方面对下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准确地了解情况,这是制定正确对策的基础;另一方面,对上吃透中央解决问题的意见精神,把握全局,大盘不乱,这是制定正确对策的保证。
1978年7月,在偷渡之风初起时,习仲勋就轻车简从,到问题严重的宝安考察。他下车伊始,不是先听各级负责人汇报,而是让他们陪同到处看看,了解实情。就是在这次考察中,在独特的中英街上,他看到香港那边车水马龙,宝安这边冷落萧条,心里感到很难受,对时任宝安县委书记的方苞说:解放快30年了,那边很繁荣,我们这边却破破烂烂。正是这种强烈而鲜明的感性认识,让习仲勋对问题的根源有了明确的认识:制止群众性外逃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当前主要问题是旧框框多,许多本来正确的事情也不敢搞、不让搞。他对方苞关于搞小额贸易、过境耕作的请示当场拍板:“说办就办,不要等”,“只要能把生产搞上去,就干,不要先去反他什么主义。”也是在这次考察中,习仲勋了解到被抓回来的人安置在收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