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日本为儿童制作的游戏“南京沦陷棋盘”。1937年,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此后长达一个多月时间内,他们开始了对南京人民的血腥屠杀。而在日本国内,他们大肆庆祝“胜利”,甚至还为儿童制作了游戏“南京沦陷棋盘”。这个由日本名古屋僧人大东仁捐赠的棋盘,刻着一张中国地图和一些中国城市的名字,游戏者可用小旗插在这些地名上,意为“攻占”。这一军国主义教育工具,使人们认识到那场罪恶战争的思想根源,令人警醒。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和原展馆的100多件文物相比,新展馆中展示的文物数量大大增加,将达到3000多件。这些文物是他们从馆藏的1万多件文物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历史,它们是日军屠城罪行的有力证据。
经过两年紧张扩建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于今年的12月13日,即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70周年纪念日竣工、开放。
多样展陈方式警醒世人珍爱和平
新华社南京12月12日电(记者蔡玉高、徐机玲)每隔12秒,一滴水从高空落下,一旁有遇难者遗像的灯亮起后又熄灭,这意味着一个生命的消逝;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时断时续浮现着一批又一批遇难者遗像;三户当年被日军残忍屠杀的遇难者家庭场景被复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文物史料之外,新扩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借助声光电等形式,为参观者提供更多生动、深刻的展示内容。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依傍金陵古都的长江边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主要的集体屠杀地,当年有10多万具遇难者遗体被抛入江中。在新展厅的序厅,参观者可以感受到当年侵华日军在长江边的血腥罪行。
在序厅正前方复原了一截“江堤”,中间是一个巨大的花圈,花圈里有遇难者的遗像。
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用这样的展示方式,在祭奠遇难者的同时,也让参观者能在这样的场景下感悟战争对生命的残酷剥夺。
和原展馆相比,新展馆在多处采用了场景复原的方式,如倒塌的城墙、防空洞、外籍人士的救助和日军屠杀现场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当年3户被日军屠杀的遇难者家庭的场景复原。
一个年龄大点的女孩站在小板凳上,从水缸里舀水。另一个年龄小点的女孩坐在地上,而在她们的身旁躺着几具惨不忍睹的尸体……按照当年外籍人士约翰·马吉拍摄的影像资料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回忆,纪念馆在新展馆中复原了夏淑琴一家9口人就有7人被杀害的惨景。当年被刺了3刀、年仅7岁的夏淑琴和她4岁的妹妹依靠家里剩下的一点锅巴,艰难地生存了14天,直到最后被邻居发现。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70年,当77岁的夏淑琴看到这复原的场景时,仍失声痛哭:“当年就是这样的情景!”
滴答、滴答……每隔12秒,一滴水从高空落下,随着灯的亮起,一位遇难者的遗像浮现眼前。随即,灯灭了,遗像也消失了……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在短短6星期的时间内,侵华日军在南京残忍屠杀了30多万中国军民,平均每12秒就杀害一名中国人。
“12秒,就有一条宝贵的生命消失。侵华日军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灾难。”朱成山说,“因此我们要谴责战争、谴责屠杀、谴责恐怖!”
朱成山介绍,为了能让参观者更深切地体会当年的历史,他们在新展馆布展中使用了声光电等较先进的展览方式,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增加视觉的冲击力。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