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将竣工开放。记者11日从纪念馆了解到,纪念馆的扩建工程得到了海内外的极大关注,很多人为扩建工程捐款、捐物。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自2005年扩建工程奠基以来,纪念馆收到来自海内外的捐款450万元人民币、捐赠文物7908件。此外,还有1000多人报名参加纪念馆的志愿者活动。
据了解,在450万元的捐款中,有来自香港和台湾的150万元,其他大多为南京各界所捐。
“最珍贵的还是文物的捐赠,”朱成山表示,自2005年以来,纪念馆一共接受了7000多件文物,其中很多文物来自海外人士的捐赠。如日本名古屋大东仁7次共捐赠了1000多件文物;日本小学教师松冈环也捐赠了数百件文物。此外,来自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友好人士也向纪念馆捐赠了文物。
朱成山介绍,在纪念馆的扩建过程中,他们经常接到来自国内外的电话,有的询问纪念馆扩建工程的进度,有的关心纪念馆的布展情况。此外,海内外不少媒体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扩建工程的进展情况作了报道。
“正是在海内外人士的关心和帮助下,纪念馆扩建工程才得以非常顺利地进行。”朱成山说,“相信扩建后的纪念馆一定会在国际和平交流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3000件文物见证历史 5件文物独具特色
新华社南京12月12日电(记者蔡玉高、徐机玲)在新扩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即将与公众见面的3000多件文物中,有5件文物独具特色。
地堡。在步入纪念馆展馆的序厅时,根据历史资料复原的日军轰塌城墙的场景一下子便将人们带入那段灾难的岁月。而在“城墙”的下方,陈列的便是纪念馆最大、最重的文物,它是当年中国守军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而修建的地堡。这座由南京江宁运到纪念馆的地堡为混凝土结构,高约3.6米,宽约2.6米,墙厚约0.5米,设有3个枪眼,重达32吨,它是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见证。
“轰炸”雕塑。今年12月4日,已故雕塑家、中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奠基人滑田友的家人向纪念馆捐赠了滑田友的雕塑“轰炸”。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当时留学法国的滑田友怀着满腔悲愤和痛苦创作了雕塑作品“轰炸”石膏稿。“轰炸”描写了母子三人躲避日本战机轰炸时的情景,生动地反映出一个伟大的中国贫苦母亲在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孩子们的勇气与坚毅,痛斥了日本侵略者给中国百姓带来的苦难,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
用来装高锰酸钾的小瓶。在纪念馆展馆的主题展览“日军在南京奸淫”部分,摆放着一个不起眼的小瓶。这个小瓶为我国第一个公开慰安妇身份、今年4月不幸去世的雷桂英老人生前所赠。这个装高锰酸钾的小瓶是侵华日军让慰安妇使用消毒剂用的。看到它,人们便会想到不幸的雷桂英老人,想到那些被泯灭人性的日军虐待的慰安妇。
约翰·马吉的摄影机和胶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美国圣公会约翰·马吉牧师曾冒着生命危险,用16毫米摄影机,在南京现场拍摄了真实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影像原始素材带,这也是当年留下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影音资料。2002年10月,马吉牧师的儿子大卫·马吉将他父亲当年所用的摄影机、4盒胶卷等文物捐赠给了纪念馆。看到这件文物,人们会想到当年那些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中国难民的外籍人士。正是他们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让许多中国人免受日军屠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