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隆隆的炮声,两名八路军战士快马飞奔……硝烟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1947年,那场令人难忘的“延安保卫战”。
这不是电视里的画面,而是延安红色经典旅游项目《延安保卫战》的一个场景。景区位于延安枣园村后的自然环境里,用高科技手段营造出真枪实弹的全新效果,再现了1947年延安军民奋勇抵抗、保卫延安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的红色旅游如火如荼。据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统计,2006年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数达13405.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25.28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数达926.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4亿元。
前不久,记者随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中央媒体红色旅游报道组,先后在四川、陕西等地多个红色旅游景区进行了深入采访。
从“静”到“动”走向市场化
宝塔山、延河水、土窑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的经历,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延安拥有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和纪念地,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如何让红色旅游“动”起来,让红色文化的感染力更强?投资《延安保卫战》的温州企业家、延安盛典红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洪加盛对记者说:“很长时间里,我发现国内的红色旅游静态展示的很多,这种模式落后呆板、缺乏活力。经过细致考察后,决定利用自己的特长,在延安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红色旅游景区。这就是《延安保卫战》建设当初的想法。”
在观看《延安保卫战》演出期间,洪加盛对记者说:“你看那几个穿浅色八路军军装的人是观众扮演的,穿深色军装的是我们的演员。”嘹亮的陕北民歌,热情奔放的秧歌以及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让游客仿佛又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些游客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随着热烈欢快的乐曲,纷纷下台与演员一起跳起了秧歌,与扮演八路军的演员合影。一位游客兴奋地对记者说,“这样的红色旅游太有意思了,令人耳目一新。”
“在延安投资建设这个景区,不仅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为当地农民做了件实实在在的好事。现在很多附近村庄的农民都到这里靠表演赚钱,《延安保卫战》景区不仅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让当地农民增加好几百元的收入。”洪加盛颇有感慨地说。
延安市旅游局局长吕少敏说,“以前的红色旅游多是静态展示,比较呆板、雷同,没有深度开发,而《延安保卫战》将红色旅游由静态转为动态,游客由被动参观到主动参与体验,这可以视之为一个很好的模式。在保护好红色旅游景区文史价值的同时,也可以引进市场化手段来深度开发其潜在价值。”
洪加盛认为,今后国内红色旅游发展应打破常规,改为民间投资、国家支持、市场运作的方式,这种模式能机动灵活地有效经营,根据市场需求改变策略,在做好景区硬件建设的同时,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与文化结合突出地域特色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品牌。如何将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既要弘扬“延安精神”,又要突出陕北文化特色?
走进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只见门口一个小舞台围拢了许多游客,一台短小精干,富有陕北民俗文化风情的节目开场了,陕北民歌、安塞腰鼓、秧歌等表演让游客看得津津有味。
枣园革命旧址是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在旧址后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