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战士赵鸿儒遗照
赵鸿儒,男,汉族,1903年10月13日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榆林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3岁时,家里饥寒交迫,父亲不幸早逝,母亲领着他们兄妹4人沿街乞讨。8岁时,他的2个未成年的哥哥为了盖一间全家人安身的茅草屋,不幸淋雨受寒,一病不起,在短短的一月之内相继离开人世。在万般无奈的困境中,年仅9岁的姐姐为了逃命只好做了别人的童养媳,但终因极度的饥饿与劳累,染上了痨病而最终未能逃脱厄运。于12岁那年含泪死去。由于生活无法维持,母亲只好忍痛让年幼的赵鸿儒给地主家去放牛。10岁那年,赵鸿儒,从牛背上滑入池塘,差点送了性命,地主家嫌他太小不会干活,干脆把他辞退了,由于水淹惊吓,加上生活没有着落,幼小的赵鸿儒大病一场。到他12岁那年,家中一贫如洗,母亲实在无法养活儿子,只好又托人把他送到到另一个地主家挑水、打杂,干了一年,到大年三十,雪主又将他赶出了家门,他只好靠砍竹编笆子换钱,与母亲苦度时光。15岁那年,赵鸿儒瞒着母亲去南京学木匠,不小心从竹棚上摔下来,险此丢了性命,但最终却学了一手好手艺。
1928年3月,皖北苏区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赵鸿儒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农协会,和革命群众一起打土豪、分田地,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并于同年6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他工作出色,被组织安排在皖西北苏区区委会工作;1930年2月派去苏区中发学校学习,4月在皖西北苏区税务局任局长,10月在皖西北苏区海美区任区长。
1931年3月,红军实行战略转移,赵鸿儒被组织安排在红军30军88师,负责李先念同志的警卫和马匹喂养工作,跟随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先后担任班长、排长、政治部宣传科长。1934年4月,赵鸿儒调任264团6连指导员,与红军战士一道抢渡大渡河,翻越 金山,随军进入西藏。1936年9月,部队奉命回师四川,进军甘肃,在攻打腊子口时,时任代理3营政委的赵鸿儒负伤,到漳县休养了4个月。同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张国焘采取欺骗手段,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向甘肃、新疆地区远征,结果西路军孤军进入高台、酒泉地区,至1937年初,西路军在高台等战斗中全军溃败,仅剩1000多人由30军政委李先念率领突围,到达新疆时仅剩400余人。代理3营政委的赵鸿儒因负重伤无法突围,老首长李先念为自己当年的警卫战士写下“红军战士赵鸿儒”几个字,让战士们将他藏在沙窝里,含泪告别,率部突围。
离开了自己跟随多年的老首长和红军战友,赵鸿儒几经磨难,几经生死,经沿途群众和寺院和尚搭救,才幸免一死。后来,他经历了千难万险,沿着长征走过的路线,追寻党组织和遗留红军,最后定居漳县,迎来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他终于回到党的怀抱,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漳县第一批基层政权的国家干部。他49年8月任漳县新寺区副区长,后历任盐井区区长、三岔区区长,供销合作社主任、漳县盐厂党支部书记。在解放初期,他对宣传党的政策、加强党的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恢复农业生产,救济贫苦群众,解除反动武装,稳定社会秩序,支前拥军,建立农会,剿匪肃特,减租土改,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三大改造”以及漳县手工业、工业,盐业的发展壮大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63年去世后盐井东街群众和盐厂职工将他安葬在漳县城对面的徐家坪高地上,永久地俯瞰着滔滔的漳水,观注着漳县的发展变化。
红军战士赵鸿儒去逝已经40多年了,但对这位饱经风霜的革命者,漳县人民至今保持着深情的怀念和真诚的爱戴,他将永远活在漳县人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