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共产国际会议时为周恩来作政治报告的亲笔纪录,是他们以亲属的身份赴莫斯科,才拿到了这份珍贵手稿的复印件,并将其捐赠给南宁。
周恩来生前的秘书赵茂峰提供的1965年邓颖超请求毛泽东主席写的两首词《水调歌头》和《念奴娇》也在“走进永远”厅展出。毛泽东在手稿中称道:“邓大姐,自从你压迫我写诗以后,没有办法,只得从命,花了两夜未睡,写了两首词。改了三次,还未改好,现在送上请教,如有不妥,请与痛改为盼。” 而邓颖超解释说是她当时很希望能读到主席的新作品,故主席在批送给她的手稿中用“压迫”二字。
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革命生涯中,夫妻二人常常分处异地,聚少离多。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互慰互勉的鸿雁传书变成了他们之间寄托思念的方式。在“革命伴侣”厅展出了1964年邓颖超的《夫妻庆幸诗.》,诗中写道:“夫妻庆幸能到老,无限深情在险中,相仳相伴机缘少,革命情义万年长。”1954年邓颖超致周恩来的信中这样说:“三十年前我和你天南地北害相思,这次我和你又是地北天南互思念。三十年来,我和你的共同生活多是患难与共、艰苦斗争、紧张工作中度过的。”在1955年邓颖超致周恩来的书信中这样写道:“最亲爱的人:别才三日但禁不住要写几个字给你。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人类进步崇高的事业,为了你能做更好的工作,你必须善于保卫自己。”在诗、信中,他们既有对理想与信念的孜孜追求,也有同志式的关心和夫妻间的情感交流,反映了这对革命家夫妻纯美高贵、优雅丰富的精神世界。
此外,邓颖超使用过的印章、皮箱、棉晨衣、驼色西装、衬衣等7件展品分别在“革命征程”厅、“建设祖国”厅和“走进永远”厅展出,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浓浓乡情 无限怀念
邓颖超对南宁有着深厚的乡情。她曾深情地说过:“我是地地道道喝着邕江水长大的南宁女儿。”“我的出生地是广西省(自治区)南宁县(市),因为我的父亲当时在广西省做一个小小的军区司令,当时称作镇台。”如今南宁镇台府已经荡然无存,只有静静的邕江水记着小玉爱在这里度过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邓颖超时刻关心着家乡的建设和变化。她曾两次回南宁认访自己的出生地,念念不忘甘甜的邕江水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对邕江边那一树红艳的木棉花永难忘怀。她与家乡父老情同手足,尽管六岁离开了南宁,几十年后在中南海里还能用南宁白话与家乡来的姐妹拉家常。
家乡人民对邓颖超充满了爱戴之情,“我非常想念邓大姐,所以专程来看纪念展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凝视着邓颖超同志的巨幅照片,嘴里不时自言自语道。在“浓浓乡情”厅的文字展板前写着邓颖超同广西代表团用南宁白话的谈话。两位相互搀扶的老人看到后,轻声讨论着:“食晒饭盟(吃饭了吗?),去边嘀(去哪里?),说起这些熟悉的白话,感觉邓大姐真是我们南宁的女儿呀!”“她说南宁的父老是她和总理的亲人,的确是啊!”在这里,处处都流露出无尽的思念。
邓颖超的人格魅力更深深感染了参观者。在“走进永远”厅,展出了她的遗嘱。据了解,这是邓颖超病重时用颤抖的手写成的遗嘱。遗嘱中说:“我所做的工作和职务都是党和人民决定的。”“我所住的房舍是全民所有,应交公使用,万勿拉什么故居和纪念等。”这就是一位6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的遗言,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据讲解员介绍,邓颖超的骨灰盒是总理曾经用过的,一位参观者感慨地说:“总理夫妇的人品是少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