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革命根据地“英雄的山-英雄的人-英雄的业绩-英雄的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界地区20余年红旗不倒,武装斗争不停。历史纪念馆陈展努力突出重点、营造亮点,比较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在陈列结构上,以纵为主、纵横结合,脉络清楚、构架清晰。
第三是风格得体。历史纪念馆以雄浑厚重为其风格,以大手笔、大场景营造大气势;烈士纪念馆以英勇悲壮为主体风格,力求震撼力与感染力。
震撼力、感染力来自艺术展墙、大型油画、国画、版画、浮雕、圆雕景观、硅胶像、幻影成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运用。
在历史馆序厅,一座高10米、长21米的大型浮雕《大别雄风》,宛如一幅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的革命历史画卷:铜锣声中,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红军、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形成一股前赴后继、滚滚向前的革命洪流,给人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两馆”共创作展出各类艺术品70多件(组)。经专家评估,至少有10件艺术品可评为艺术精品。这些艺术作品来自叶毓山、徐海涛、胡朝阳、孙绍群、张广慧等一批艺术家的精心创作。为了确保创作出艺术精品,软件建设指挥部专门成立了由5位专家组成的艺术监理组,对每一件艺术进行严格把关,精雕细琢。
震撼力、感染力来自高科技技术的运用,让观众在情景互动、时空变换中产生共鸣。
烈士纪念馆用场景复原再现了戴醒群烈士的牺牲场景。超写实的雕塑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天空,展现了戴醒群面对刽子手酷刑时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场面。
观众驻足于此,电闪雷鸣中,模拟雨点不断打在脸上,再结合戴醒群烈士的侄女讲述烈士牺牲情景的电视画面,让人如临其境,心灵震撼。
便衣队是根据地创造的独特的斗争形式。历史纪念馆在反映便衣队斗争内容时,设置了情景互动式幻影成像《夜除坐探》,按照1∶1的比例,复原了历史发生的房屋等场景,再结合反投影技巧,抹去影片背景,再投射到复原的房屋里,镜头里便衣队夜除坐探的故事似乎就在观众眼前发生。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展馆使用了幻影成像技术,但使用情景互动技术的这还是第一家。
震撼力、感染力来自还原历史真实场景,让观众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风云。
历史纪念馆第四单元“赤区新貌”,把当年红四方面军的指挥中心七里坪镇长胜街“搬”进了展区,缩微了的长胜街街景、鄂豫皖苏维埃银行、红军中西药局、列宁小学原汁原味,同时辅之以声光电技术,观众仿佛回到了80年前的历史画卷中。这在全国同类革命历史博物馆中,也是首创。
……
求新创新、精益求精,成就了最终的辉煌。一位博物馆专家参观“两馆”后评价说,“两馆”可以进入“全国十大精品馆”行列。
“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红安精神是贯穿“两馆”的红线
一位失去亲人的英雄母亲,手捧红军帽,深情地凝视着远方。她强忍失去亲人的痛苦,又义无反顾地为革命培养接班人。
在烈士纪念馆序厅,高3.2米的巨型圆雕《母亲》就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母亲”是千千万万革命烈士母亲的代表。从她历经沧桑、饱受苦难的脸上,从她坚毅、深情的目光中,可以读出“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
“两馆”中的每一件艺术品、每一件历史文物、每一个历史事件,都闪耀着无数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这种红安精神。
“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在体现革命精神。红安精神是贯穿‘两馆’的红线。”红安县党史办原主任彭希林说。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彭希林就用“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家、不要钱、不要命)和“一图两不图”(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对红安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作过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