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岁月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此开创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这里燃烧,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从这里开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从这里铸就。
巍巍井冈,以其彪炳千秋的不朽伟绩浓墨重彩地载入了气势恢弘的中国革命史画卷。
毛泽东“上山”思想的形成及其“引兵井冈”的伟大实践
对农村斗争的深切了解,对农民运动的高度重视,是毛泽东“上山”思想的根基。对农民,毛泽东是熟悉的,但是对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则是从1925年开始的。这年3月,他在家乡帮助组织农会、发展会员、创建中共韶山支部。1925年底,他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的思想,从而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同盟军问题。翌年初,他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了32天的考察,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被誉为“农民运动的王”。对农村斗争的深刻了解,对农民运动的高度重视,成为毛泽东“上山”思想的根基,这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的严酷现实,是促成毛泽东“上山”思想形成的催化剂。在国民党反动派“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血腥镇压下,中国共产党遭受自成立以来从未遇到过的巨大挫折,在凶残的敌人欲将革命者斩尽杀绝的关头,共产党人唯有高举武装斗争大旗,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发动群众,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否则,坐以待毙,将任人宰割。因而,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力量无法在城市立足的严酷现实犹如催化剂,加速了毛泽东“上山”思想的形成。
中国历代农民揭竿而起反抗官府、上山安营扎寨的义举,是促成毛泽东“上山”思想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借鉴因素。中国曾是一个封建专制统治几千年的国家,历代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压榨,迫使走投无路的农民揭竿而起。为使其抗争成果得以巩固,他们往往拉起队伍占领险峻山头,与官府遥相对峙。中国社会这一独特的政治社会现象给谙熟历史的毛泽东以极大的启迪。当革命力量弱小,共产党人无法在城市立足之时,何不学学“山大王”?八七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对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坦言:“我不愿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但毛泽东的“上山”思想与历史上的“山大王”有本质区别:一是“上山”是把革命力量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即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二是“上山”不是消极避战,而是积蓄力量,形成“工农武装割据”;三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代表工农民众的利益。
文家市转兵,为踏上“上山”之路,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初期即遭失利。在起义军严重受挫的情况下,是进攻还是战略退却?倘若实行退却,又退往何处?是城市还是农村?在9月14日晚召开的上坪紧急会议上,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放弃会攻长沙的军事行动,退兵萍乡。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力排众议,决定向农村转移。9月20日,毛泽东率起义部队向萍乡方向退却。文家市转兵使一再受挫的革命力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为“上山”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三湾休整,落脚“井冈”的初步酝酿。1927年9月29日,部队到达永新三湾村,在此休整期间,毛泽东提出了落脚井冈的问题。以士兵代表资格参加三湾前委扩大会的熊寿祺后来回忆说:“毛主席在三湾的时候,提出了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的问题,提出我们要和地方武装结合起来,要取得地方的支持。”可见,在三湾,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武装斗争要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