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和书画等,并做编目工作,为此培养了他对收藏的兴趣。上世纪30年代沈从文到了北京以后,便开始节衣缩食不断从古玩市场收购一些藏品,并进行研究。他写的《“明锦”题记》对明锦的起源、品种、染料、技艺、图案等进行了研究探讨。1950年,沈从文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他更是专心探讨,先后写出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丝绸图案》等文物箸作。1958年,周恩来总理百忙中嘱咐把编写中国服饰史的任务交给沈从文。沈从文在抗战时期收藏过丝织锦缎,所以早有研究服饰的心愿。他说干就干,专心致志撰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稿,以填补我国服饰研究的空白。
田家英资料图片
田家英是毛泽东最得力的秘书之一。毛泽东选用秘书历来很挑剔,他器重田家英,除了欣赏他的文笔外,看重的还有他的古文诗词的功底扎实。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田家英的业余爱好便集中在收集清人诗文墨迹。经过田家英的努力,到1966年上半年,已具有一定的规模,约1500件。在这些墨迹中,有文人骚客的书稿、诗稿,也有官吏们附庸风雅的应酬文字。有人赞誉田家英收藏的清人翰墨为“海内第一家”。
保护文物型
“文物来源于人民,也应该归属于人民。”这是多数名人收藏家的共同理念,他们为保护祖国珍贵文化遗产而殚精竭虑。
陈叔通资料图片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对梅花情有独钟。他呕心沥血数十年,搜集、收藏名家字画珍品甚多,其中尤以梅花画最为丰富,多达一百家。他把这些画影印出版,名曰《百梅集》。后来,他将自己珍藏的这百家名画,全部捐献给了国家,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曾经公开展出多次,供广大群众欣赏。陈叔通坦诚地说:“把这些古画献给国家,一则可以大家欣赏,二则可以保管得更好,何乐而不为呢?”
章乃器先生资料图片
爱国民主先驱章乃器是名副其实的收藏大家,他收藏的青铜器、瓷器和字画最多时约有五六千件。章乃器先生认为文物是全民族的财富,1954、1960两年间,他将所藏文物总计1000多件精品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其中宋龙泉窑五管瓶、宋邢窑瓶、周提梁卣、夔纹鼎等皆是品质极高的罕见宝物,为丰富故宫博物院藏品做出了重大贡献。
邓拓先生资料图片
原《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邓拓生前极爱收藏文物,早在抗战年月,就开始广泛接触收藏,尤其对古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邓拓认为藏画、赏画、研究画,能够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等,并说,“我的个人收藏,并不单单出于个人爱好,也不把它当做个人财产,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会将自己的收藏捐献给国家。”1964年,邓拓写下了“君爱文明非爱宝,身为物主不为奴”的诗句后,即将自己收藏的苏东坡、唐伯虎、倪瓒、沈周、文征明、八大山人等名作,总计154件精品全部捐献给了中国美术馆。
修身养性型
有些名人搞收藏纯粹出于个人兴趣爱好,满足于赏玩藏品时的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著名作家老舍喜欢收藏名伶的扇子。一次,梅兰芳的琴师送给老舍一把梅先生的扇子。原来,梅先生演《晴雯撕扇》时,必在上台之前亲笔画一张扇面,装上扇骨带到台上去表演,然后当场撕掉。演一次,画一次,撕一次,成了规矩。琴师很心疼,有一天等散戏之后,偷偷地把梅先生在舞台上撕掉的扇子捡回来,请裱师想办法粘好,送给老舍的就是这么拾回来的。老舍大为感动,以后对名伶的扇子倍加钟情,逐年收集,居然藏有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俞振飞、叶盛兰等100多位艺术名流的书画扇,真可谓名扇荟萃。
联谊交友型
收藏还常常是名人联谊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