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底赴万县任中共川东特委军委书记,不久因叛徒告密被捕。在狱中立场坚定,机智巧妙地同敌人进行斗争。1931年底出狱后,任中共四川省委除奸小组组长,领导该小组处决了一批叛徒、特务,保卫了党组织的安全。1932年任中共南充中心县委军委书记,同年11月参与发动和领导南部县升(钟寺)保(城)农民起义。后奉派到川军第29军做兵运工作,1933年春率该军1个连起义,参加红四方面军。同年10月任新成立的红33军副军长,率部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他担任前线指挥,率部连续打退敌人二十余次轮番进攻,歼敌四个团,俘敌近两千,取得红33军成立后的首战胜利。后指挥所部清剿川陕边反动武装“神兵”的作战,取得五战五捷、歼敌5000余人的重大胜利,有力保卫了后方的安全。
1935年参加长征,曾率部担负筹粮任务。在人烟稀少的藏民地区,他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群众工作,走村串户,收集、购买粮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部队的需要。同年11月红33军与红5军团合编为红5军,他任副军长。后在甘肃通渭指挥作战中负伤。1936年10月,为掩护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罗南辉奉命率红5军担任后卫,他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在甘肃会宁华家岭一带阻击敌人。23日在会宁县中川乡大墩梁遭敌机轰炸,壮烈牺牲,年仅28岁。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闻讯后悲痛不已,他流着热泪说:“南辉同志是红军中的一位优秀指挥员,他的牺牲是我军的一大损失。南辉同志为党献身的精神比华家岭还高,南辉同志的英名将与华家岭共存!”
“最年轻有为的军级干部”——陈海松
陈海松(1914—1936),生于河南罗山宣化店李陈洼村(今属湖北大悟)。1930年春参加童子团,任大队长。同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4军第12师36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红9军第25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川陕苏区反“围攻”。在万源保卫战中,以强有力的政治工作,率所部坚守大面山135天,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六路围攻”起了重要作用。1934年11月任红9军政治委员。1935年参加长征,南下川康边,率部参加懋功、绥崇丹懋等战役,期间,他经常和军长各带一两个师单独作战。在攻打宣汉战斗中,他一直在前沿指挥,被敌人手榴弹炸伤右腿,仍坚持不下火线,直到攻克宣汉城。他要求全军政治干部都能指挥打仗,他说:“政治干部一定要学会打仗,不会打仗的政治干部是无法做好政治工作的。”
1936年10月,陈海松率部西渡黄河,参加一条山、平大古凉等战役战斗。1937年3月12日,指挥所部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与国民党军激战。为掩护总部和兄弟部队安全转移,顽强阻击数十倍于己之敌达六七小时之久,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3岁。朱德总司令为红军失去一位出色的高级指挥员而深感痛惜,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曾多次说,陈海松是四方面军最年轻有为的军级干部,可惜牺牲得太早了,如果他现在活着,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过草地心犹壮”——杨克明
杨克明(1905—1937),出生于四川省涪陵县(今属重庆市长寿区)。1925年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受中共四川省委军委派遣,在涪陵、丰都、石柱等县组织农民暴动,开展武装斗争。1930年4月,参加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的组建工作,先后担任游击队副队长、中队长。1932年夏,任中共梁(山)达(县)中心县委书记,与时任中共梁达中心县委执委、中共川东军委书记、川东游击军总指挥的王维舟紧密配合,发动党组织和群众全力支援川东游击军的斗争,扩大革命武装,坚持并发展了川东游击根据地。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进军川北。杨克明、王维舟领导川东游击军配合红四方面军的斗争,1933年11月,川东游击军正式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杨克明任军政治委员。他深入宣汉、达县等地,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同时为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提高部队战斗力,粉碎敌人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六路围攻,做了大量艰苦工作。1934年后,任红四方面军补充师政治委员、独立师师长,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所在部队编为左路军。1936年1月,红三十三军与红五军团合编组成红五军,董振堂任军长,杨克明任军政治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