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长征胜利70周年前夕,我有幸与岷山有过一次亲密的接触,那是从都江堰到九寨沟在松潘境内的雪山梁。
从川主寺出发,我们的车子顺着去黄龙的柏油路盘山而上,到达海拔4300余米的高山雪山梁时,我们都被眼前的雪山美景迷住了,于是就急不可耐地停了车。
站在雪山梁,山顶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山脚是晶莹剔透的冰川,漫山上下白茫茫一片,它像一道雪砌的屏障,横亘西部。向东眺望,终年积雪的岷山主峰雪宝顶气势磅礴,山顶乱云飞渡,光影变幻,巨大的冰川起伏连绵。四周眺望,这巍峨的千里岷山,皑皑白雪,银装素裹。
这雪山就是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的就是这里吧?我默默地这样想着。举眼望去,远近都是雪山。虽然在大巴山生活见惯了雪,雪山对我来说也并不神秘,然而,终年不化的雪和这望不着边际的雪山,就给人一种张牙舞爪的印象,让人有些心惊肉跳的感觉。
神仙走不动的地方,就是这冰封的雪山了。遥想当年红军长征时,无法呈现的四季,消失了所有的道路。山岭逶迤,终年积雪,空气稀薄,行人呼吸困难。弹尽粮缺,连树皮草根也没有,加之雪山常年下雪,有的地方雪深过胸部,一脚踩进去很难拔出来,因为过于寒冷,一停脚就不能动弹,那是多么的艰难和险峻。
作为政协文史工作者,我担负着收集、整理、编印文史资料的重任,这使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长征方面的资料和健在老红军的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我曾多方收集寻找过本地南江籍健在的老红军20名,倾听红军故事,了解他们在长征路上的亲身经历,并将他们载入历史,让后人将他们的精神永久地传承。而在收集和与健在老红军的接触中,又对这雪山有了初步的印象。
我也看过一些资料,红军头顶着暴风雪,脚踩着几尺厚的积雪,艰难地跨过了岷山,但长征结束了,原本8.6万人的中央红军队伍,只剩下了几千人……我仔细端详着这雪山,想象着当年红军长征时的艰辛。我知道:这大雪山里看不见红军烈士们的坟墓,但却有着长征勇士们永不死的灵魂!
一位健在的南江籍老红军告诉我,他们在翻越夹金山时,只穿著单衣和草鞋,有的甚至打赤脚,越走脚步越沉重,两腿像拴了千斤锁链,胸口像压了巨大重石,每挪一步,就得大喘几口粗气。到了山顶,呼吸就更急促,气都喘不上来,但战士们不畏山高雪寒,毅然向山上走去。白茫茫的一片不见路,前面的战士便用镐刨雪开路,后面的战士沿着前面的脚印前进。越往上,积雪越深,气压越低,呼吸越困难,不少战士倒下了,就再也没有爬起来,其余的战士含着眼泪,默默地告别了被大雪吞没的战友,又继续前进了。
想着想着,已近黄昏,驾驶员绍国提醒我该出发了。在去黄龙的路上,我一直想着这样一个问题:红军当年的勇气是从哪儿来的呢?难道是天生就具有的吗?不,我想那应该是一种信念,一种对革命必胜的信念,一种相信中国会有美好明天的信念,正是这种信念才支持着他们走完了这段艰苦的路程,正是这种火烧不尽水浇不灭的热情与信念才有了革命的成功。而现在的我们又拥有怎样的信念呢?
7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
当轻歌曼舞的大款们狂饮“人头马”、“XO”的时候;当某些达官贵人们大腹便便地从高级餐厅出来,潇洒地钻进锃明闪亮的“现代王”、“蓝鸟王”、“公爵王”的时候;当你为酒绿灯红而意乱情迷时;当你美好绚烂的向往化为乌有时……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那些70年前红军长征中的人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