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耀先在阅览室作"工作修养人",他把一些进步书籍传给大家,还常把一些从报纸上看到的重要消息,抄写在纸条上,夹在书中,送到指定人手上,阅览室是狱中党支部的秘密联络站。 狱中党支部通过担任生产组长的黄显声将军,向集中营当局提岀:1,早上6点、晚上7点要打开牢门;2,不许打骂“犯人”;3,改善“犯人”伙食。 迫于压力和当时的形势,这三个代表“犯人”利益的条件,监狱都予以答应。狱中党支部成立后和敌人交手的第一个回合,取得了胜利,鼓舞了士气。 许晓轩会俄语,罗世文在苏联留过学,他们经常在放风见面时,用俄语交流和商谈工作。 宋振中随母亲入狱时才8个月,长期缺乏营养,头大身细,大家都叫他“小萝卜头”。他是在册的“囚犯”,到了上学的年龄,监狱不准他外出读书,几经交涉,同意让“犯人”教他识字,他的教师是罗世文。时间长了,监狱放松了对“小萝卜头”的看押,上下课任由他独自往来。狱中的同志常让他带口信,传消息,“小萝卜头”成了狱中党支部的小交通员。就是这样的一个可爱的孩子,最终没有逃岀虎口,1949年9月17日,被残酷杀害,年仅10岁,是中华民族千百万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狱中党支部领导党员,团结难友,在恶劣环境中艰苦斗争,千方百计与党组织联系的时候,党组织也在时刻关心着他们。 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政府提岀:“释放各地逮捕人员,例如皖南事变被捕的新四军官兵叶挺等,⋯⋯四川的罗世文、车耀先、李椿、张少明等⋯⋯均属爱国人士,请予恢复自由,以利抗战”。 1945年秋,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和周恩来再次向蒋介石提岀释放罗世文、车耀先等人。 车耀先在报纸上看到这些消息,感动得热泪盈眶,立即抄下来传递到牢房。大家激动万分,深深感到党没有忘记他们,在关心着他们,他们仍在党的怀抱中,更加增添了对敌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在“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我看到了一份“息烽集中营幸存者名单(部分)。” 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人间魔窟的阴森黒暗;他们是过去的经历者,经历了铁窗黒牢的悲惨痛苦;他们是死亡的幸存者,为今天留存了许多真实的记录。 我记下了他们的名字:施文淇,孙壸东,姜士豪,周大泉,王品三,龚浩然,陆朵云,韩子栋,李任夫,黄彤光,刘 谦,蒲家英,候仁民,李汉民,孙达孟,马寅初,米罗斯,徐宝芝,古罗里奇(小名),朱承永,陈其龙。 (本文参考了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有关资料)
渣滓洞集中营的红岩英烈
渣滓洞集中营的“红岩英烈”们,为了救国救民的远大目标,面对敌人疯狂的屠刀,表现了革命者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怀,大义凛然,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慨,为中国人民树立了世代楷模。他们用鲜血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以宝贵生命谱写了英雄诗篇,将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一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革命烈士陈然在歌乐山下渣滓洞集中营监狱里,写下了迈诗篇。 邓小平题写园名的“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 坐落在重庆巿沙平坝区。 陵园巨大烈士群雕一一“浩气长存”,把人们的目光拉回到了当年:正面再现了“宁死不屈”的动人场面;左侧现了“坐穿牢底”的英雄气慨;右侧表现了“前赴后继”的大无畏精神;后面反眏了“迎接龧光”的必胜信心。 重庆郊外歌乐山麓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隐蔽。原来是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得名。 1939年,国民党在这里设立了监狱。 1943年白公馆改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渣滓洞变成关押原白公馆人员的新址。 1946年7月,息烽监狱、望龙门监狱撤销,在押人员合并到渣滓洞集中营。 新四军军长叶挺曾被囚禁于此,著名共产党人罗世文、车耀先、江竹筠,爱国将领杨虎城、黄显声等均在这里惨遭杀害。 在阴霾的监狱里,先烈们乐观从容地面对敌人的屠刀,无所畏惧,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红岩》作者罗广斌和同监室的丁地平、陈然、刘国志,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按捺不住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坚信重庆即将解放,他们用红色被单和几张纸剪成五角星,制作了一面五星五旗,藏在牢房的地板下,准备高举它,冲岀牢房,迎接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11•27”大屠杀那天,只有罗广斌一人冲出牢笼。 1949年11月27日,再过三天,重庆就解放了。 国民党反动派提前将关押在渣滓洞集中营的200多名革命者残酷杀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11•27"大屠杀。 当刽子手集中到渣滓洞进行大屠杀的时候,看守杨钦典平时受到狱中共产党人教育,紧急关头站到了正义一边,打开牢门放走了最后的19人。 屠杀时,前面的英烈用身驱堵住了牢门,挡住了敌人的枪口,后面的人从血汩中冲岀。冲到围墙缺口突围时,被敌人发现,又有10几人被杀害,最后只有15人脱险。 这就是当年发生在歌乐山下,英勇悲壮的一幕。 “红岩英烈”,具有史诗般时代特点的英雄壮举。 (本文参考了有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