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晋绥精神放光芒
这些年基金会每次走进老区做公益,都能看到第三代的身影。
林炎志儿子林山在父辈的影响下,近年积极参加老区公益活动,热心为晋绥老区教育捐款30万元。贺晓明女儿纪珂珂今年和长辈们一起走进吕梁,在昔日抗日战场的山岭上为新寻找到的八路军烈士抬棺。120师后代及晋绥子女顿云润儿子董绍新及侄子顿衡、李曼俊女儿栗志云、李西平儿子李琦、贺秦岭儿子代贺、段晓飞儿子段翔等都亲自参加了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前夕在兴县孙家庄收迁烈士遗骸的活动,他们都亲手把八路军烈士的遗骨拾起,敬重地放入棺椁,送入陵园。年轻后代每次走进那片红色土地,走近先烈的身边,都是一次净化灵魂的机会,都能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活动人员在友兰中学考察
在这次“2017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的队伍中,又看到了80后的志愿者段翔,他是连续两年赴老区参加捐助大学生的活动。他已熟悉这片土地,每年都随长辈们来这里参加公益活动,也曾为兴县乡镇卫生院募捐一批医疗器械亲自送到老区。他热心做公益,业余时间要为基金会、为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协会工作,没有怨言,难能可贵。其实许多新一代晋绥后人已经义无反顾地接起了老一辈们传下的接力棒,勇敢地承担起了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晋绥精神的神圣使命。
活动人员在雁门关伏击战遗址缅怀考察
红色文化是一种基因,这种基因不仅仅存在于红色后代中,更根植在老区的每寸土地上,镌刻在每个老区人民乃至每个中华儿女心中。“我们一定不会忘记先辈们的流血牺牲,一定不会忘记基金会爷爷奶奶们对我们的无私帮助。我们一定会加倍努力,好好学习,建设自己的家乡,永远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回报所有的亲人。”在兴县的捐助仪式上,受助学子代表李林同学满怀深情的发言感动了大家。
贺龙元帅外孙女纪珂珂在烈士安葬仪式上擦拭捐树标记
事实证明,在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及晋绥后代的努力和感召下,红色基因在传承,红色传统在发扬,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儿女加入到回报老区、建设老区的行列。越来越多有利于老区发展的优质资源,正源源不断地汇聚到老区。这片凝结着革命先辈和晋绥儿女心血的红色土地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当年老区军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吕梁精神,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段云之孙段翔(左二)等第三代晋绥后辈参加晋绥革命烈士陵园烈士遗骸安葬仪式
回程路上,汽车再次驶过遍布山间的枣树林。放眼望去,许多枣儿已悄悄由青变红,过不了几天,就会迎来丰收的季节。开学了,那些受助的学子就可以踏实地坐在了大学的课堂上,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会成为回报家乡、建设祖国的栋梁。
老区人民期盼着晋绥儿女们再次回家,吃最甜最大枣儿,看更美更好的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