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农历八月和腊月,刘志丹、高岗率部攻打横山旧城和武镇时,有成千上万的游击队和赤卫军随军助威,跟在后面要求参军参战。1935年春,游击师300多人在范高梁同国民党军队作战后奉命到神木县支援王兆祥领导的红三团,送去机枪4挺、步枪30多支、子弹数千发,配合当地红军在木瓜寨、孟家畔、任锅峁等地与国民党军作战几十次,直打到榆林的双山堡、刘家畔等地,先后消灭国民党军队及“民团”300余人,缴获长枪200余支,子弹数千发,使自己的队伍发展到500多人。返回途中,游击队配合佳县独立营共1000余人,分成16个游击小组采取游击战、麻雀战的战术,打退了国民党军的几次反扑,使横山游击队名声远扬。
(四)攻打“寨子”,反击“围剿”
1936年春,红军主力东征后,国民党军对苏区实行“围剿”,修寨筑堡,建立据点。除原有的城堡外,他们又在米西、赤源地区新修“寨子”70多处。红军游击队对敌人的“围剿”进行了坚决反击,多次带领赤卫队攻打武镇、永丰山、高镇、韩岔、五龙山、响水和侯高山、吴家园子、土窑峁、东台山、柳桥、黑峰子等寨子,威震敌胆,使国民党军队不敢轻易出动。早在1934年秋,八支队在吴家寨子、白家园采取果断措施,打死“团总”黄某等几个反动头目,说服民团哗变。1935年9月,红三总队和二十一支队、赤卫队等200多人到高镇攻打油房头民团。天亮战斗打响,不到一个小时全歼全团,击毙团总李某,俘虏40余人,缴获长短枪40余支和数千发子弹。三总队还夜袭白狼城、韩岔民团,在石佛焉、雁旺山、青阳岔等地取得了胜利。9月上旬,国民党调集响水1个营、武镇1个连及元庄窠民团、红枪会“等六、七百人疯狂“围剿”苏区。红一总队和红二十三支队奋起反击,在石窑沟栾家硷将其包围,打死打伤敌军多人,取得决定性胜利。
四、游击队的归编
主力红军东征后,国民党军队对苏区实行“蚕食”政策,采取大举进犯,分路合击,步步为营,分割包围的战术进行“围剿”,致使米西、横山形势急剧变化。
1936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米西一、二支队和横山一、二支队以及保卫队、安定五支队100余人,到油房头村集结,准备攻打高家沟国民党驻军寨子。不想消息走漏,次日黎明正准备吃饭的游击队被国民党军扑来包围。红军突围中阵营大乱,敌军紧追不舍。横山二支队、安定五支队撤退到莫阳畔遭到国民党便衣队的伏击。二支队长陈应福、副队长陈勇等数10人被捉。当日,殷先昆、殷先明二兄弟被押到高家沟杀害,其他游击队被追了二、三十里,直至七层月村天黑方止。米西游击一支队政委白永祥、副队长拓世发等3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战斗结束,横山各支队撤到新庄焉,米西支队撤到白治沟休整。晚上,撤至新庄焉的游击队又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在窑洞内焚烧,19人遇难。国民党军队追至郑高梁村又杀害七区政府工作人员王月虎等11人,造成重大惨案。
之后,国民党军队又夜袭五区政府,将区政府的六、七人包围在贺草峁村的窑洞里点火焚烧。区政府工作人员奋起出击,打完子弹后用锅、碗等还击,直至壮烈牺牲。
1936年秋,国民党两个连在王沙湾村包围了横山县委、县政府驻地。红军三支队和县保安队立即抵抗,掩护机关撤退。从此县委、县政府到处流动,直至全县解放。
1935年9月,红二十一支队改编为横山独立营。米西游击队组成米西独立七营、五营。10月,成立米横独立营,统辖米西、横山的游击队。由于国民党军队“围剿”,米西苏区丧失,游击区域缩小,1936年2月后米横独立营、米西五营、七营、横山地方游击队等统编入横山独立营。薛兰洲(1935.8-1935.10)、孙明(1935.10-1936.2)、牛占彪(1936.2-1936.4)、高华台(1936.2-1936.7)、李启贤(1936.7-1936.12)任营长。杨子珍(1935.8-1935.10)、魏怀礼(1935.10-1936.1)、谭生宣(1936.2-1936.8)、马建勋(1936.8-1936.12)任政委。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央军委将陕北游击一总队、三总队、二十三支队等在南沟岔统编为米西游击师,下辖4个连,主要活动在米西、横山一带。柴福俊(1935.10-1936.2)任师长,魏国亮(1935.10-1936.2)任政委。一连长贺加乐,指导员白永祥;二连长吴瑞旺,指导员刘振亚;三连长王正川,指导员刘振华:四连(少年先锋连)长牛占彪。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减员很大.横山游击队的大部分人员很快补充到中央红军部队。其中游击师少年先锋连的100来人就开赴到延安地区延长县临镇全部补充到红一军团一师十三团。
1936年2月,刘志丹打横山后红二十八军在本县石窑沟成立,刘志丹任军长,宋任穷任政委。米西游击师被编入红二十八军二团。横山游击队参加大小战斗百余次后从此跟随刘志丹平南扫北,一年后浩浩荡荡开往东征前线,踏上抗日征程。
1937年10月,中共靖横县委(青阳岔)决定将靖横两县的游击队改编为靖横县抗日保安大队,下辖三个中队,100多人,队长柴福俊。1938年4月,抗日保安大队与横山独立营合编为陕甘宁边区8营,共300多人,下辖两个步兵连、一个骑兵连。1940年3月,独立8营扩编为陕甘宁边区保安二团。1945年1月 ,横山抗日自卫军大队成立,下辖4个中队,队长牛岗,共100多人。1946年10月,“横山起义”成功,县境解放,中共横山县委改建横山游击队,全队116人,分两个支队,队长由赵文献、张汉武兼任。1947年3月,横山游击队扩编为横山独立营,共辖三个连,300多人,配枪200支,营长倪立功。7月,横山县各区游击队改编为县基干游击队,下辖三个中队,120多人。1948年12月,横山县游击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榆林军分区步兵39团。
五、《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民歌创作背景及其作用和影响
早在1934年春,中共陕北特委及谢子长领导开辟苏区,就在横山李家岔村建立了陕北第一个红色政权——赤源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当时共辖11个区,有7个区在今横山县境内。接着陕北革命形势迅猛发展,仅几个月时间陕北红军游击队由8个发展到26个,约4000余人。经常在横山活动的就有8个支队,赤源县又成立了8支红军地方游击队,因此在横山活动的游击队特别多,特别活跃。属于赤源县的一支队、八支队、十三支队、二十一支队,主要活动在安定县(今子长)的西北山区和横山县南部广大地区及靖边的毗邻地区。属于米西县(县委、苏维埃县政府设在今横山县石窑沟乡折家山)的十支队、二十三支队,主要活动在米脂县西部和米横两县交界地带。横山人曹动之领导的蒙汉骑兵游击队在开辟蒙陕交界苏区中多次在横山北部游击作战。至于以后从赤源县分出来属于横山的八支队、十六支队及合编的一总队、三总队,更是主要活动在横山县周围。
横山游击队先后在横山的冷窑子、石佛焉、代圪崂、石湾镇、侯高山、刘家沟、油房头、栾家硷、元庄窠、范高梁等地进行了大小战斗百余次。他们配合刘志丹率领的正规红军参加了攻打景武塌、寺儿畔、镇靖、横山等重大战斗,开创了赤源县、米西县两块红色根据地,而且为以后分别建立安定县、横山县、靖边县、米脂县、子洲县的革命政权奠定坚实的基础。当时,每打过一次仗,军民就编唱出一首民歌,如《跟上刘高打江山》、《打寺儿畔》、《打油房头》、《打石湾》、《打横出》等都是战斗后随时编唱出的民歌。横山游击队不仅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民团浴血作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而且发展党团,建立政权,走到处打豪绅、斗地主、烧契约、分粮食、分土地、惩恶除霸,实行土改,进行普选,使深受剥削压迫的农民翻身得解放,受到劳苦百姓的衷心拥护。翻身农民情不自禁地从内心发出“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这样感人肺腑的动人绝唱。
在土地革命血与火的战斗中,“唱民歌,闹革命”成了时代的风潮。当时没有报纸、广播,不论开展什么工作,都是民歌开先声造舆论。《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编唱出不多久,就很快传唱四面八方,那才是真正的“流行歌曲”。当时方圆几百公里的苏区家喻户晓,老幼皆唱。它一唱出就起到宣传鼓动作用,激发农民革命热情,启发人们自觉参加革命。仅1935年12月,赤源县就有数千名青年报名参加红军。刘志丹、高岗带领红军两次打横山(城)、武镇后,成千上万的群众跟在红军后面要求参军参战。横山游击队还多次攻打武镇、永丰山、高镇、韩岔、五龙山、响水和侯高山、吴家园、柳桥、黑峰子等寨子,活捉反动民团团总闫某,击毙团总黄某、李某。一听到《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的歌声,反动民团闻风丧胆,国民党军队不敢轻举妄动。这首民歌传唱到延安后,边区政府也知道横出有个游击队,通报表扬蒙汉骑兵游击队是“勇敢善战可歌可泣的人民骑兵”。毛泽东在瓦窑堡接见米西县、乡15名干部代表,赞扬他们取得好成绩。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减员很大,横山游击队的大部分队员很快补充到中央红军,其中少年先锋连的一百多人一次就全部补充到红一军团一师十三团,其余都被编入刘志丹任军长的红二十八军二团。横山游击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已编入当今学校音乐课的教科书中。这首歌大大提高了横山县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横山人外出说起籍贯,只要一提到这首歌,人家就会说:“知道,知道,陕北老区嘛!” 1990年在首都春节军民联欢晚会上,江泽民任总书记后过第一个春节就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听了这首民歌,还在北京观看了《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的歌伴舞。《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民歌还被省内外歌唱家杭天琪、冯健雪、贠恩凤和柳石明、李政飞、胡毕毕、刘春风、周林等录制成唱片或在中央电视台等处多次演唱。横山县城文化大楼报时钟整点时时播放乐曲,仿佛被列为横山县县歌。不知咋的,一听到《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的歌声,横山人就有点自豪感。有人竟戏称横山人为“游击队”。
从时间上看,《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的民歌是随着横山游击队大量活动后而诞生的,即始传唱于1934年春夏至1936年的夏秋之际(见“对面家沟里流活水”,“红豆角角熬南瓜”等)。因为1935年横山游击队活动最活跃,很可能创作于1935年夏秋。从朴实生动的歌词语言来看,民歌的始唱者是苏区普通的贫苦农民(或劳动阶层)。他站在自己的村子(或山上)看到“对面家沟里流活水”(“活水”是代指红军举着红旗,扛着红缨枪等排队行军像流动的活水),就知道是“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接着“一面面红旗”在村里“硷畔上插”,家家户户“你(有召唤的意思)快就把咱游击队引回咱家”。一会儿,家主人把做好的“滚滚的米汤热腾腾的馍”(平时穷人一般只吃糠面团“窝窝”有困难)端出来,“招待咱们的游击队好吃喝”。村里青年们看到红军游击队员挂着“三号号盒子(枪)红绳绳”,就想“跟上我的哥哥(尊称红军)闹革命。”村里其他人和女青年(不乏有恋人)对将要当红军的人说:“你当兵来我宣传,咱们一搭里闹革命多喜欢。”村里年长者或父母对将要当兵的青年嘱咐说家里没好吃上的,只有吃“红豆角角熬南瓜(夏秋才有)”,你们跟上游击队好好干,等“革命成功咱再回家”。
当时,横山县城住有郭占山一家,他家祖上流传弹唱东路道情。到他这一辈组成老家族式的小戏班子,经常走村串户吹拉弹唱。1935年左右,郭占山同其兄走在横山南部大、小理河流域和石窑沟一带,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情况,用叙述事情经过的办法,以信天游的曲调按顺序编唱出来到处宣传。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央广播电台派人采访过郭家弟兄,郭演唱过《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的民歌,后在中央电台播放。所以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民歌第一句歌词应为“对面家沟里流活水”,而不是社会上有人写成“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或“对面架沟里牛喝水”(因为“家”如陕北人称“李家洼”、“张家沟”等)。全歌歌词也只有前述6段12句话,而绝不应把特定时期以前以后的事情写进去将歌词随意篡改。
附: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民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