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嫂”这个发源于沂蒙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一个简洁、亲切,而又崇高的称谓,是沂蒙广大妇女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尊称和代名词,塑造了千千万万沂蒙老区妇女支持革命、献身革命、爱党爱军的群体形象。
巍巍蒙山耸立起“沂蒙精神”不朽的丰碑,革命战争年代里,“沂蒙红嫂”为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
今天,“沂蒙红嫂”这个称呼已经走出沂蒙,走向全国,那些英雄的沂蒙儿女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所有人。
令人敬仰的群体雕像
提起“沂蒙红嫂”,大家会不约而同想到在战争年代用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掩护革命同志、办地下托儿所、保护秘密文件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想到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和推动征兵运动而喊出“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的梁怀玉;想到立在冰冷的河水中用身体和门板搭起人桥,护送部队通过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妇女……是的,她们就是“沂蒙红嫂”的典型代表。
很显然,“沂蒙红嫂”不是指哪一个人,而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广大妇女拥军支前的光辉群体形象。
在炮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的女人没有走开,在党的领导和培育下,广大沂蒙妇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用青春和热血,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革命英雄主义赞歌。她们把吃苦耐劳、勇敢善良、舍己为人的淳朴品质,与坚定的理想信念、大无畏的革命意志相结合,使自身的优良品格得到革命性升华,创造了“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红嫂精神”,并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作家刘知侠当年在沂蒙山区寻找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原型时,踏遍千山万水都没有找到。后来,一位妇女对他说:“别找了,战争年代沂蒙山的妇女们那样做的太多太多了。”
曾在沂蒙山工作、战斗过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谈起“沂蒙红嫂”,感情特别深厚。他说:“没有沂蒙红嫂,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老区人民,就没有革命胜利。红嫂不是一个人的名字,它是时代赋予沂蒙女性闪光的称谓!”
在知名电视剧《沂蒙》中成功扮演了二嫂的青年演员孟霞,谈到拍摄《沂蒙》感受时说:“‘沂蒙红嫂’是个集体的典型,不是那一个个人形象,这部电视剧就是以红嫂是个群体形象为主题展开创作的。”
她们用信仰撑起一片天
“沂蒙红嫂”虽然是女性,她们的肩头有些单薄,但是,她们身上所蕴藏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甚至可以用惊天动地来形容,从而成为支撑起一个民族的支柱。
她们送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上战场,为的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因为她们相信有一天会太平、会富强。但她们是质朴的乡村妇女,不懂得用大道理宣扬,所以她们忍住泪,为亲人赶制军装。 面对生离死别,她们仍然选择了坚强与担当,因为那个时候她们心中有一种世间最强大的力量——信仰!
这就是忠诚的“沂蒙红嫂”,她们帮助八路军、解放军的感人事迹,永远是震撼中华民族灵魂的千古绝唱。
被问到当年怎么就想起组织妇女们跳进冰冷的水中,用肩头扛起门板组成“火线桥”时,“沂蒙大姐”李桂芳这位个头不高,但令人尊敬的大姐语气质朴地说:“当时情况非常紧急,我们根本没想那么多,就觉得我们虽然是女人,但照样能搭起一座人桥,让解放军顺利通过去打国民党。”
沂蒙“红嫂精神”诞生于战争年代,成长发展于建设时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与“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相辅相成,激励和鼓舞沂蒙人民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