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1月3日至5日,包家寨子会议决定,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荔原堡战斗后不久,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六军又回到阎家洼子。
听说刘志丹的队伍回来了,阎家洼子的村民们纷纷赶到武万有家,抢红军、要战士,争接待、忙做饭。刘占云家只有三孔土窑洞,只抢得十多位红军战士。这些战士很有礼貌,见人先问好,进门先摇门拴。当他们跟着刘占云来到阎家洼子半山腰的家中时,看到家中老老小小三辈七八口人,只有三孔窑洞时,心里很不好意思,就问刘占云的婆姨杨氏:“大嫂,你们这能住下这么多的人吗?”杨氏毫不犹豫地说:“能,能哩。我们不睡了,坐在地下,你们就挤在炕上。”战士们纷纷说:“这咋行,我们睡在地上,你们原睡在炕上。”刘占云说:“哪不敢,你们要行军打仗,要睡好哩。”战士们说:“我们这已经给你们添了很多麻烦了,再不敢难为你们了。”杨氏说:“那咋能行呢,你们是客,我们是主,咋能叫你们睡地下,又没有火盆子,小心把你们凉了着。”战士们看这样争论下去不是个办法。一位战士问刘占云说:“能不能把你们家的玉米杆用一些?”刘占云十分痛快地答应道:“那咋不行,多得很,要多少,拿多少。”并带领几位战士来到院子里的玉米杆堆前,战士们一人抱了一大抱,分铺在三孔窑洞的地面上,在一番拉拉扯扯、推推让让中,刘占云一家老小仍然睡在了热炕上,除了两名伤病员和年龄大的战士睡在一盘炕上外,其余的战士全睡在脚地下的玉米杆上。临睡前,细心的班长还挨个到每孔窑里叮嘱战士们说:“玉米杆响声大,睡觉时少翻身;起夜时要轻手轻脚,不要把刘家的老人和娃娃嚷醒。”
第二天早晨吃饭时,一名手上受伤的战士,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碗,心里很难过,马上向杨氏赔情道了歉,又和几位战士凑了点钱,递给杨氏说:“大嫂,这是我赔的碗钱,你看够不够?”杨氏笑着说:“看你们客气的,一个碗,还要赔啥钱哩。”这位战士说:“这是部队的规定,刘总指挥常说,损坏群众的东西一定要赔偿。”杨氏听了很感动地说:“你不怕,有我哩,你们刘总指挥又不在这,他不知道。”这位战士很诚恳地说:“刘总指挥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不能哄骗人,不能违犯革命纪律。”杨氏想了想说:“好着哩,他要是知道了,问开了,我就说是我娃郝刘福打的。”杨氏怎么也不接钱,让这位伤员战士心头又多了一份愧疚。
部队出发的时间到了。一位中等身材,身背两把盒子枪,穿着羊皮袄,扎着羊肚子手巾的年轻汉子,挨家挨户地检查卫生纪律,看窑里收拾了没有,院子扫了没有,牲口圈和厕所垫压了没有,水缸担满了没有,询问饭钱开了没有,损坏群众东西没有。当这个人来到刘占云家,问杨氏时,杨氏还以为是谁告发了,有点惊慌,但又马上很镇静地说:“啥都好好的,没少针,没短线。你看夜晚上(南梁方言,昨晚的意思。)抱进来的玉米杆杆,扫得干干净净的,连一根玉米缨缨都没有撂下。”这人问得很详细,看的也很仔细。他站在门口,四下张望了一下,眼睛就尖得看见了石头院墙上放的那个碎碗渣,便径直地走过去,看了看,问身边的战士:“这是谁打了的碗?”还没等战士回答,杨氏和刘占云便跑上前,抢着说:“是我们娃打的。”这位穿皮袄的人笑着又问:“咋打的?”杨氏说:“娃坐在门槛上吃饭,鸡来抢的吃,娃吓得没端牢,掉在地上打了。”刘占云则说:“娃端上饭碗,满院胡跑哩,绊倒了,把碗也打了。”两人为好去来,结果却把话说岔了,这人也听出来门道了,就问一位战士“这碗赔了吗?”这位战士支吾着说:“赔来,主家怎么也不要。”这人叮咛说:“用老办法。”说完就走出了刘占云家。刘占云和杨氏好奇地问战士们:“这个穿皮袄的人是谁?”战士们互相瞅了瞅,只收拾行装,准备出发,却并不回答他的问话。刘占云又问,有一位战士才爬在他的耳畔悄悄地说:“这个人就是我们的刘总指挥,要保密,不敢对生人说。”刘占云还不明白,又问:“刘总指挥是谁?”那位战士又悄悄地说:“刘志丹,你们门跟前的人。”刘占云有点不相信,心里想,这位和老百姓穿戴的一样样的人咋会是红军的总指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