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政府成立后,红军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游击队、赤卫队等地方武装也迅猛发展,从西安、北京等地奔赴南梁的知识分子源源不断,需供应的部队和后方人员不断增多,解决军粮供应成为一项极为繁重而艰巨的工作任务。作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这副重担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为了搞好军粮供应,习仲勋决定在瓦房院设立粮台,专门征购、加工、发放军粮。瓦房院地处荔园堡关帝庙背后,东侧是陡峭的山体,南面是关帝庙院,西、北两边是高高的城墙,面积约十多亩,平坦而开阔,掩藏在一片杜梨树、杨树和榆树林中,十分安全隐蔽。
粮台有一名管理员叫李海银,工作很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在收粮、晒粮、加工粮等关键时期,常常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买粮时,精挑细选,精扣细算,担怕有一粒霉烂粮食、有一丝一毫差错。粮食买回来后,糜子放哪,谷子垛哪,玉米摞哪,都要亲手指挥操办。每垛粮食下面或支石板,或垫木椽,或架木板,以防潮湿。还养了几只猫,严防山老鼠吃食传疫,被人们称为“好管家”。
当时,发放给部队的军粮主要是炒面,干燥、轻便、不腐坏、易携带、便食用。为了保证炒面的质量,让红军战士喜欢吃,吃得香,李海银想尽了各种办法。他请来南梁茶饭好的老奶奶、大妈或巧婆姨,请教研究加工炒面的技术,比如,糜、谷、玉米、黑豆等物的搭配比例,用木柴、荞麦柴、玉米秆等火候的燃烧技巧,用铁锅、铜锅等的时间长短,晾晒熟物的地方和时间。然后用石磨推,石碾碾,细箩筛,道道工序,精心把关,细致操作,炒出的炒面细、绵,黄而不焦,细而不粘,或拌起来吃,或干吃,口感都很好。为了改变炒面口味单一的问题,李海银开动脑筋,给这批炒面加上南梁特有的中草药地椒椒,给那批炒面和些南梁独有的野菜香苜蓿;给这些炒面多搭配些软糜子,给那些炒面多放些燕麦;用尽心思,不断研究着、变换着炒面的口味,地椒椒炒面、香苜蓿炒面、软糜子炒面、燕麦炒面、玉米炒面、豌豆炒面、红豆炒面等等炒面,种类繁多,口味丰富,真是战士喜欢,干部欢迎,夸赞说:“红军的军粮有营养,南梁的炒面细又香,一袋炒面呀一杆枪,打垮反动派有力量。”
可是,在苏维埃政府的一次检查中,却发现李海银尽心尽力管理的粮食少了一百多斤。这还了得,按苏维埃政府的法令要以贪污罪处以死刑。习仲勋听了汇报后,十分生气,军粮就是战士们的命啊,立即下令保卫队马上执行。当保卫队来到瓦房院准备逮捕李海银时,许多群众闻讯挡在粮台门口,坚决不让保卫队入内抓人,请求政府给李海银一次悔过改正的机会。保卫队见状,一边鸣枪示警,一边反复说服群众离开。习仲勋得知后,连忙赶到现场,看到这么多的群众为李海银求情,便觉得其中必有隐情,就对纷纷嚷嚷的群众说:“看来李海银同志威信不错,就给他一次悔过立功的机会。”派人将李海银批评教育一通,做了检查,写了保证书后,仍放在粮台工作。
老实、勤勉的李海银怎么也搞不清楚粮食短缺在哪儿了?十天半月了还不明白,整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人瘦了一大圈。一天,习仲勋来到粮台,想看李海银的现实表现。李海银委屈的泪水流了一衣襟。习仲勋详详细细地询问了他的工作流程后,笑呵呵地说:“你这个同志啊,心很细,人很老实,就是不会翻身,差点让我犯了一个大错误。”在习仲勋的帮助下,李海银才弄明白,原来,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细心,每次炒炒面时,都要将各种粮食用细筛子筛,用手工挑拣石子、霉变颗粒、柴草梗等杂物,挑拣下的杂物又不过秤除掉,时间一长,积攒多了,数量大了,整整装了两口袋多,而且还存放在了另外的地方,检查时,谁也没有想到“这点小事”;受处分后,李海银越紧张,脑子越乱;越感到羞耻,越记不起这点“渣货”。你说,这能对上号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