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是湖北省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7-1937.7,也称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襄枣宜列为全国十二块红色根据地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占具重要地位。加强襄阳红色旅游开发性研究,应成为加快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推进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重要课题。襄城区是襄阳市旅游核心区,旅游景区发展潜力巨大。如何以红色旅游为牵引发展襄城景区,我们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与思考。
一、以红色旅游为牵引发展襄城景区的现状
襄城区不仅生态资源丰富,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盛,虽然旅游景区的发展形势喜人,但与襄阳市旅游核心区的地位还不匹配。以襄城地域内的隆中风景区近几年推出的《草庐•诸葛亮》实景演艺产品为例。《草庐•诸葛亮》晚间实景表演弥补了隆中风景区旅游产品不丰富及结构不合理的不足,充实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娱乐需求及观光浏览之外的文化需求,延长了游客在襄阳的停留时间,拉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增长;同时,由此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宣传、辐射作用非常明显,能够直接或间接促进核心产业、直接关联产业与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给襄城区乃至襄阳是带来多重效益显而易见。但由于实景演出地是半露天,受制于天气和季节的变化;演艺产品的内容和演出形式没有不断改进和创新,没有更多吸引游客流连忘返的理由和“回头客”故地重游的条件,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不能成为促进该地域内旅游经济良性发展能动力。
二、以红色旅游为牵引发展襄城景区的问题
目前,襄城区有襄阳古城墙、护城河、古隆中、仲宣楼、习家池、夫人城、昭明台、襄王府、真武山、广德寺等名扬海内外的历史遗迹。但调研显示,襄城旅游景区却仍处于大众化、低水平的阶段。主要表现在:自助型散客较多,游客“一日游”比重较大,景区景点多属观光型和文化型,旅游活动创新不足;旅游景区仍以门票经济占主导,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占有的份额均较少;旅游商品开发层次较低,游客的总体消费水平不高;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缺乏展示襄阳独特旅游文化的载体,等等。因此,针对襄城旅游景区目前存在的问题,未来之路值得探究,如何走更显得尤为重要。
三、以红色旅游为牵引发展襄城景区的建议
(一)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景区演艺项目。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政府相关部门应为襄城旅游景区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政策保障,搞好引导和规划,使企业与资源、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相互协调发展。二是弥补或展示景区文化内涵。若游客仅依靠对景区文物、景点的观光、浏览等静态形式,则游客感受到的是有限文化。因此,在旅游景区开发独具景区特色及地方特色的旅游附属品——文艺演出品,进行常态化演出,对于文化资源不足的襄城旅游景区,就会起到一种弥补作用;而对于拥有文化资源的襄城旅游景区,就会成为深度挖掘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新颖生动的形式。通过演艺产品,可以让“死”的资源“活”起来,使景区的文化表达更加立体化、形象化、艺术化,从而能够突出景区主题,使游客在艺术享受中加深对襄城乃至襄阳旅游地及景区文化的认识和体验。三是吸纳并传承襄城乃至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襄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结晶,襄阳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个,省级非遗项目30个。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襄阳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逐步丧失,再加上传承链条受到破坏甚至断裂,襄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慢慢退出人们的记忆。而旅游演出则为挖掘、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了平台,像襄阳花鼓戏等传统活态文化,就最适合通过表演的方式将文化精髓传达给观众、家喻户晓,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襄城区的各旅游景点,可吸纳并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襄城区的文化魅力,发挥襄阳市旅游核心区旅游龙头带动作用。
(二)突出5A、4A、3A级旅游景区联动开发。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襄城的景区可以分为3大类:一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二是以人文景观为主;三是以休闲度假为主。对于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来打造5A、4A、3A级景区实现梯度升级开发。例如:对于以襄江两岸、岘山森林公园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景区来讲,景区文化氛围没有被很好地烘托出来,致使许多外地游客不为人知晓。如何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将其转化成能够为旅游者喜欢的形式是发展景区的关键。可定位5A级景区建设发展目标,将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优美诗文和散布山间的摩崖石刻与自然风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宣传,在对自然景观的介绍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象形、传说,还应更多的对这些山水文化的解读,以使游客留下更深刻的审美体验。还可将隆中、古城、唐城、习家池等若干特色景区串联起来,形成不同主题、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圈,实现旅游产品联动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