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乾坤,1925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最早的飞行员之一,曾任八路军工程学校教务主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长、军委航空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延安上书——工程学校诞生
1904年7月,常乾坤出生在晋南王屋山下的垣曲县毫城村。他从小聪颖好学,1922年进入晋军学兵团读书、受训。1925年6月,常乾坤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分配在炮兵队学习。在校期间,他在政治上积极靠拢共产党,受到军校中共组织的重视和培养。1925年7月,常乾坤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春,广东航空学校第二期招生,常乾坤得到中共组织的同意,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航校。他学习刻苦认真,对航空理论理解较快,飞行技术也好,比较早地放了单飞。6月,常乾坤作为飞行学员由国民党政府派出,赴苏联继续学习航空。到苏联后,他首先进入航空理论学校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年后,常乾坤又进入苏联空军的飞行与领航学校,系统地学习与研究空中领航学和空中射击学等专业航空知识。
1930年1月,常乾坤进入苏联空军独立航空队,开始担任中尉领航员,后升任准校领航主任。为了进一步掌握航空理论知识,常乾坤于1932年12月考入苏联航空工程最高学府——茹考夫斯基航空工程学院的航空工程系。他潜心学习和研究飞机发动机原理、构造、设计等航空理论,还深入到飞机和发动机工厂去实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毕业设计时,他成功地设计了一架侦察飞机和一台航空发动机,受到了好评,获得航空工业和空中领航员的技术职务。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常乾坤到共产国际找中共代表任弼时要求回国参加抗战。答复是:抗日战争可能是长期的,中间也许会有曲折,要他继续学习,安心等待。此后,他又向任弼时要求过两次。1938年3月,任弼时通知他说:“共产国际已同意你回国。”常乾坤没有来得及参加茹考夫斯基航空工程学院的毕业典礼,于1938年9月初踏上归国的征途,回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1940年12月,常乾坤和王弼等一行,奉命从新疆回到延安。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办航空尚提不到议事日程,然而他们从长远着眼,还是向中共中央呈报了一份建议,阐明现在虽然没有立即成立航空学校的可能,但航空干部的培训周期长,所需知识门类多,理论性强,必须早作准备,否则,一旦需要时就来不及了;建议先成立一所小型学校,集中百十名干部,学习航空理论、航空知识,准备革命形势发生大的变化后,作为建设空军的骨干使用。毛泽东看过建议之后,认为此举有远见卓识。中央遂于1941年2月间着手筹备成立航空学校的工作。这所学校定名为工程学校,校址选在延安以北的安塞县。
为适应形势和变化,1941年10月,上级决定将工程学校与抗大三分校合并编为军事学院,院长由朱德总司令兼任,叶剑英为副院长,郭化若为教育长。常乾坤被任命为第一大队大队长,并主持俄文教学工作。1944年9月,中央军委调常乾坤到第十八集团军总参谋部任高级参谋、航空组组长。
枣园受命——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成立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的一天清早,叶剑英把常乾坤等找去说:“枣园有电话来,叫你们去,可能是商谈去东北的问题。”听到这话,常乾坤等高兴得连早饭都顾不得吃,急忙赶往枣园。9点钟,一位同志把常乾坤带到任弼时的窑洞。见面后,任弼时直截了当地说:“你们的愿望快要实现了,中央要你们马上赶到东北去,设法创办一所航空学校,培养一批技术骨干。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你们看怎么样?”常乾坤等激动地说:“这是我们早就盼望的,我们要坚决完成党交给的这个光荣任务!”
“我们很了解你们的心情,长翅膀的人是坐不住的,你们需要辽阔的天空,是吗?”任弼时笑了笑,接着又说:“赤手空拳办航校,会有许多想不到的困难,遇到问题要随时请示东北局和民主联军总部。”
吃中午饭的时候,刘少奇来了。他一再叮咛:“这次到东北去创办航校是件大事,是党和中国人民创建航空事业的一个开端。要有坚强的信心和决心,要有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一定把航校办起来,而且要把它办好。”10月15日,常乾坤等一行20余人启程那天,周恩来前来送行,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放出去的鹰,遇事要多动脑筋。”他们肩负着党的使命,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告别了革命圣地延安。
1946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在通化成立了航空总队,由通化军区后方司令员朱瑞兼任总队长。2月初常乾坤到达通化后接任总队长工作。航空总队是航校诞生的前奏和雏形。在此基础上,1946年3月1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简称“老航校”)正式成立,常乾坤被任命为校长。
航校成立后,困难很多,首先是没有飞机和器材。常乾坤进行了紧急动员,号召大家寻找器材,并亲自带领航校职工冒着大风大雪,不分昼夜地四处寻找。除锦州、沈阳等地几个机场的器材没有来得及抢运外,辽阳、铁岭、东丰、朝阳镇、佳木斯、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凡有航空器材的地方,都留下了常乾坤等人的足迹;甚至到机场附近的山沟、村镇,去寻找轮胎、仪表、铝皮垫子和汽油、滑油。由于火车不通,汽车缺乏,好不容易收集起来的残缺飞机和笨重器材运不回来,常乾坤就动员群众用牛马大车运送,创造了用马车拉飞机的奇迹。经过常乾坤等多方面的努力,终于修理装配各式飞机几十架,但都缺少零件。他们从各方面收集来的破旧零件中翻找,把一切能用的零件都派上了用场。
战争环境,敌人骚扰不断。老航校在通化装配好的飞机未能飞行,就开始大搬家。第一次搬家是向牡丹江转场。怎样转场?当时人们心中无数。为此,常乾坤决定,一面派飞机前往牡丹江侦察,一面派先遣队赴牡丹江布置迎接飞机。经过全校同志的群策群力,终于在短短的几天内,把绝大部分能飞的飞机从空中转到了牡丹江;不能飞的飞机和器材也陆续抢运到当时比较安全的敦化、延吉等地。第二次搬家是从牡丹江搬到东安。东安附近的机场遭到严重破坏。弹坑累累,营房、仓库等建筑都成残垣断壁,几乎连一栋完整能用的房子都没有。东安的冬天,风雪连天,风卷雪花,刮起“烟炮”,对面看不见人,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三四十度,手触到铁上就粘掉一层皮。向这样严寒的地方转场,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老航校抽出大量人员先到东安抢修机场、营房和仓库,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终于在11月底转到了东安。
老航校成立之后,先后由通化至牡丹江、牡丹江至东安,再从东安转回牡丹江,最后到长春。每次转场几乎都遭到敌机的空袭,常乾坤等都勇敢沉着,巧妙地指挥部队安全转移。
为加快培养航空人才,常乾坤等采取了人民军队行之有效的互教互学、包教保学等办法,重视教学实效、理论紧密结合实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老航校建立之初,技术人员主要是两部分:一是从敌对营垒起义的同志;二是放下武器参加人民军队的日本人员。遵照上级的指示精神,常乾坤以认真负责、诚恳待人的态度去感化和教育他们。刘善本是国民党空军第一位驾机起义的人,1947年3月,被任命为老航校副校长,分工主持一个机场的飞行训练。常乾坤鼓励他大胆工作,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航校的训练。在老航校,放下武器参加民主联军的日本人共有300多人,其中飞行员17人、机械师24人、机械员72人,还有医生、护士、汽车司机等。常乾坤和校友会领导班子成员对这些人以诚相侍,尊重他们,信任他们,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技术为革命工作,将功赎罪,使他们完全打消了顾虑,为老航校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将近4年的时间里,常乾坤和其他校领导一起,带领全校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和毛泽东主席的教育方针,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出各类空地勤人员500多人。
1949年3月8日,常乾坤、王弼等到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航校工作时,毛泽东高兴地说:“很好,过去在延安办不到的事,今天办到了。你们为今后正式建立空军做了准备工作,培养了一些种子。”
今天位于黑龙江密山市(原东安)的老航校旧址
南苑练兵——第一支飞行队受阅开国大典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航空局,人员要从老航校抽调。3月30日,中央军委任命常乾坤为军委航空局局长,王弼为军委航空局政委。
航空局是代行空军职能的过渡机构,是成立空军的基础框架,是中央军委管理航空工作的部门。常乾坤出任军委航空局局长后,立即着手组建航空局,从东北老航校调来一些人,很快组建了作战教育处、航空工程处、民航处、情报科和供给科,暂编64人。1949年5月,航空局机关增设了航空管理处、秘书处、政治处,人员增至172人。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许多城市陆续解放,国民党留下的众多机场、器材、航空人员需要接管。常乾坤派出干部,赴各地接收国民党空军人员、飞机和器材。到1949年10月底,共接收飞机113架、航空发动机1278台、各种航空器材4万余吨,接管器材厂等32个,收容一大批航空技术人员,使解放区的航空技术人员达到2938人,飞机增加到159架;修复机场40个,先后开通北京—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苏联赤塔、北京—太原—西安—兰州—迪化、北京—石家庄—开封—武汉、北京—济南—徐州—南京—上海等4条航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香港的原国民党“中国”、“中央”两个航空公司的爱国员工酝酿起义,回归大陆。常乾坤亲自组织安排人员,使10月29日和11月9日两批起义的12架运输机,顺利安全地飞抵北京和天津机场。
1949年5月4日,国民党空军派出飞机轰炸北平南苑机场。当时正在积极准备召开全国政协筹备会,北平的防空问题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