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8日,晋察冀边区光明小学校友会、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阜平聂荣臻教育促进会的代表一行十二人,从北京出发,前往河北阜平县和保定市进行为期两天的考察交流活动,我作为育英学校同学会的代表,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
9月8日下午,考察团首先来到阜平县槐树庄小学,这所学校的前身是晋察冀边区光明小学,成立于1947年4月4日,是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干部子弟小学,许多革命烈士子弟也曾在此校就读,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艰苦办学的优良传统。为了提高革命老区的教学水平,在聂荣臻教育促进会的大力支持下,晋察冀光明小学校友会给学校置办了投影仪和电脑、体育器材和书籍等;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为学校捐赠了30套校合唱队的演出服,还有两块大黑板,用于学生自办板报。当天举行了捐赠仪式 。
大家在参观校史展时,饶有兴味地听两个小同学作了校史讲解。
晋察冀光明小学校友会会长马青柯(左二)、老校友刘晓钟(左一)、程桂枝(右一)、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华(左三)和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副馆长王芳(左二)在观看校史展。
马青柯在介绍晋察冀边区光明小学第一任校长陈君平(女)和继任校长刘建勋。
阜平县委办公室、阜平县教育局、阜平镇中心校及城南庄革命纪念馆的领导参加了座谈会,槐树庄小学韩校长主持,学校教职工代表也参加了座谈。
阜平县委办、城南庄纪念馆领导与邓小岚(左二)、陈华等在一起观看展览。
座谈会后,召开了全体师生大会,举行了向槐树庄小学献爱心捐赠仪式。阜平聂荣臻教育促进会、晋察冀光明小学校友会、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向学校捐赠了价值万元的电脑、投影仪、图书、篮球、教学黑板、演出服装等教学设备和学习用具。今年是红军长征80周年纪念,马青柯会长特意带来了毛主席的长征诗送给学校。
在捐赠仪式上,全体师生和老校友、来宾们一起集体合唱革命历史儿歌《小小叶儿哗啦啦》,这首歌曾在这所小学和整个边区广为传唱。歌词作者姚远方(战地记者,后任《解放军报》副社长)之子姚鸿,身为中央党史出版社副社长的他是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他父亲虽已辞世,但他参加了革命老区学校的大合唱,他听到父亲写作的歌仍在老区传唱,十分感慨。(图为大会会场)
这是赠送给槐树庄小学的电脑、投影仪、演出服装等教学用品。
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和姚鸿赠送给槐树庄小学的部分革命书籍。
在座谈会和捐赠仪式上,回到了母校的老校友马青柯、程桂枝、刘晓钟深情回顾了在阜平的成长岁月,鼓励孩子们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成为对祖国建设有用人才。邓小岚、陈华代表冀察冀日报史研究会向孩子们强调,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送给小合唱团演出服,是希望丰富孩子们的文化活动;送给学校的大黑板是希望学生们用黑板自办板报,通过出板报,培养写作能力、版面设计、插图美工等才能。希望孩子们有志成为小记者、小编辑、小画家,成长为新闻报业人才。大家都希望槐树庄小学作为北京育才学校的前身之一,可积极与该校对接,加强联系,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槐树庄小学的前身即晋察冀边区光明小学,成立于1947年4月,是晋察冀边区政府为了培育革命后代而创立的。1948年7月,延安保小和晋冀鲁豫行知小学来到晋察冀,与晋察冀光明小学三校合并,成立了华北育才小学。建国后,学校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育才学校。
我们中直育英学校与光明小学也是颇有渊源的。光明小学的第一任校长陈君平是育英学校校友陈唐河、陈华(陈小娃)、陈唐晓的外婆;光明小学的第二任校长刘建勋,在三校合并后奉调创建中直育英学校,任育英学校首任校长,并把晋察冀边区传唱很广的儿歌《小小叶儿》改编为中直育英学校的校歌,一直传唱至今已有68年。还有参与筹建了光明小学的康秀悦老师,后来也调到中直育英学校,在教导主任、校长的岗位上工作了许多年。
学校活动结束后,考察团又先后来到城南庄镇麻棚村和马兰村。麻棚村和马兰村都曾为《晋察冀日报》报社游击办报时的驻地。这两个村现在都已列入“美丽乡村”的建设项目。考察团此行与镇政府、“美丽乡村”项目设计人员以及城南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领导一起,协商了在改建中保护革命历史遗迹的事宜,使革命传统教育在老区发挥更好的作用。
这是《晋察冀日报》报社干部、职工、战士在麻棚村自行搭建的干打垒三排房,是报社1946年从张家口转移到阜平后,为了解决了报社人员无房办公、无房居住的燃眉之急而自建的。现在历经70年未倒,仍在为乡亲们使用中。
《晋察冀日报》在麻棚村办报时,社长邓拓、副社长胡开明、秘书长马健民和各部门领导范谨、陈春森、周明等均在这里居住过。图为陈春森之女陈华(右一)、杨沫之子马青柯(右二)在讲述历史的有关情况。
报社自建的干打垒三排房,这是编辑部、校对室、电务队所在的第一排房的遗迹。
这是麻棚村为纪念报社建立的“晋察冀红色报人纪念碑”。
9月8日下午,在麻棚村晋察冀日报社办报旧址考察时,晋察冀边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周馆长也赶过来,了解当年报社办报旧址情况,强调保护历史的作用。
这是在马兰村报社编辑部旧址墙上的图片,1942年报社领导和部分编辑、记者同志们的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