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语】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全国4支长征队伍中(中央红军、红25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和红六军团),有2支队伍与我们安徽金寨密不可分,一支是红四方面军、主要发源于金寨,一支是红25军、直接诞生于金寨。
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将军县,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诞生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
今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时,深情感慨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金寨,红色历史源远流长,红色文化丰富多彩,红色资源积淀厚重,红色基因灿烂辉煌。研究红色历史、开发红色资源、做大红色品牌、传承红色基因,有着巨大的潜力可挖,有着很多的工作要做。
作为全县党史军史、红色文化研究开发的重要职能部门——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新优势、倾力打造红色发展的新高地、努力谱写红色金寨的新篇章,着力当好红色基因的研究者、传承者、实践者。具体的,应该着力做好这样10项工作:“挖掘好”红色资源、“研究好”红色历史、“编纂好”红色书籍、“讲述好”红色故事、“传播好”红色声音、“开展好”红色教育、“展示好”红色文化、“宣传好”红色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谱写好”红色新篇。
基于这种考虑、立足金寨实际,近期,我们组织人员搜集、整理了一批关于“从金寨走出的两支长征队伍”系列文章,主要包括《英雄的金寨人、英勇的长征路》、《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红25军的长征历史和战斗故事》、《红四方面军的漫漫长征路》、《金寨籍老将军的长征故事》、《金寨籍老红军的长征故事》等几个部分,现予发表,敬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红四方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与红25军一样,主要诞生于我们安徽省金寨县。1931年组建时,红四方面军共有7个师、1个旅、2个团,其中,有5个师、1个旅诞生于金寨。1935年10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结束长征。
众所周知的原因,长期以来,对红四方面军宣传得不多、肯定得不够。实际上,自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揭开红四方面军万里长征的序幕之后,八万雄师劲旅、浩浩荡荡西移,破坚阵、摧强敌,挺进川西北,最终在雪山脚下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其间,由于张国焘的阴谋夺权、曾经导致了红军的一度分裂,红四方面军由此走上了一条漫漫的长征路。在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辗转长达一年之久,数万将士的鲜血洒满西北疆域……但是,英雄的红四方面军最终还是用生命和鲜血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反动的武装、错误的路线,夺取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因此,与其他三支长征队伍(中央红军、红25军及红二、红六军团)相比,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显得更加艰难曲折、更加悲壮震撼、更加可歌可泣,并且鲜为人知、充满传奇和神奇。特别是后来的西路军奉命渡河西征之后,与马家骑兵展开了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凯歌。
红四方面军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勇于探索、敢创新路,为中国革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大胆的实践;他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伟大的牺牲精神、永跟党走的不变初心,实在令人感动、为之动容;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危险,广大官兵的信念不变、阵脚不乱,从容面对、视死如归;他牺牲巨大、损失惨重,命运多厄、可歌可泣,值得肯定和应该弘扬的东西很多、很多。本文拟就红四方面军的历史贡献谈谈个人的一些浮浅认识。
一、强渡嘉陵江,积极地配合了红一方面军在川南、黔北的活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跳出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主要是得益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红一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英勇作战,也与红四方面军的协作配合密不可分。1935年1月22日,中央对红四方面军当时的战略行动,作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指示。电示红四方面军:“宜迅速集结部队,完成进攻准备,于最近时期向嘉陵江以西进攻……若你们依战况发展能进入西充、南充、蓬溪地带,则与我军之配合最为有利。”红四方面军为了迷惑和调动敌人,以创造向嘉陵江及以西地区出击的有利条件,积极进行渡江准备。2月中旬,陕南战役后,红四方面军主力回师川北,准备向嘉陵江中段进击。此时,又接中央电告:因敌在沪州附近之长江沿岸重兵防堵,不易通过,中央红军已停止了原在沪州上游渡江的计划,主力转至川黔边活动。红四方面为了配合红一方面军在川南、黔北的活动,实行了向陕甘边发展的方针,决定仍在苍溪、阆中间西渡嘉陵江,以求在川西和甘南创造更大的战机。
红四方面军根据敌人宽大正面、纵深配合的防御特点,拟定了周密的渡江作战计划,决定集中主力,选择在敌人防御薄弱的部分实施重点突破。尔后趁敌动摇之际,在宽大正面上同时多路抢渡。3月28日,前线指挥部发出“急袭渡江”的命令。强渡嘉陵江战役历时8天,歼敌8个团、1个营,攻占了阆中、南部、剑阁、昭化4座县城,控制了近400华里的沿江地区,打乱了敌人川陕“会剿”红军的计划,威胁着四川军阀反对统治中心---成都。这不仅为向甘南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条件,也为红一方面军于5月初强渡金沙江牵扯了蒋介石的大量兵力,客观上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二、打胜了包座战役,为实现党中央北上方针做出了重要贡献。强渡嘉陵江战役的胜利,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敌人纷纷溃退,红四方面军为贯彻向川西和甘南发展的方针,遂乘胜发起彰明中坝战役。1935年4月上旬,进行的彰明中坝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敌人,解放了嘉陵江、涪江之间的广大地区,为向川甘边继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牵制了川西北地区的大量敌人,配合了转战于黔滇边准备北上、向川西进军的红一方面军。可惜的是,正当红军主力在徐向前的指挥下取得彰明中坝战役胜利、大力开展新区工作的时候,张国焘却忙于指挥后方机关、部队实行“大搬家”,使红四方面军陷于”失去根据地依托”的不利处境。在此形势下,红军重返嘉陵江以东已不可能,北出也有极大困难。此时已得悉红一方面军渡过金沙江北上。为摆脱不利处境和争取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遂于五月中旬先后撒出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开始向岷江地区西进。
5月下旬,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领该军18师和九军25师、27师各一部,由岷江地区兼程西进,策应一方面军北上。6月8日三十军攻克懋功。两个方面军前锋也已接近。6月12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代表四方面军,在理番致电中央,详细报告了当面敌情和四方面军各部队的位置,提出了当前作战的意见请中央决定。并表示:四方面军全体同志,正以“十二万分的热忱,欢迎我百战百胜的中央西征军”。13日,红一方面军第2师第4团和四方面军25师之74团在夹金山下胜利会师。
懋功会师后,中央于6月26日召开了两河口会议。中央主张北上甘南,张国焘主张向川康边发展。中央北上方针得到了红军广大指战员的拥护。以红一方面军之一军、三军团和红四方面军之四军、三十军组成右路军,由党中央和毛泽东率领北上。8月26日,胡宗南发现红军北上,即令其49师于27日由漳腊营向包座疾进,企图在包座河一线堵击红军东进北上。右路军到达班佑等地后,为开辟前进道路,决定夺取上包座,歼灭当面之敌。
上包座位于四川松潘的北部,是红军进入甘南的必经之路,也是胡宗南的重要补给线,当时驻守敌1营。此地周围是原始森林。西有包座河,南有银戈河、又有当地土司构筑的集群式碉堡,形势十分险要。对此,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进行了精心的研究和周密的部署,共毙伤敌师长伍诚仁以下4000余人,俘敌800余人,缴获长短枪1500多支,轻机枪70余挺以及大批粮食牛羊。
上包座战斗,是红四方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虽然越过草地时部队有很大减员,但是全体指战员为实现中央北上的方针,不顾一切困难和疲劳,英勇顽强地投入战斗,取得了全歼胡宗南主力1个师的重大战果,粉碎了敌人企图困死红军于雪山草地的恶毒计划,打开了红军向甘南进军的门户,为实现党中央北上方针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红四方面军在南下过程中,打击了敌人、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1935年8月下旬,左路军主力到达阿坝地区。张国焘一到阿坝便与中央百般刁难,继继阻挠北上计划的实现。9月15日和17日,张国焘先后发布《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和南下命令。于是四方面军各部队和五军团、九军团,分别自阿坝和包座地区,沿着原来北进道路,再经草地南返。9月下旬,部队分别集结于马塘、松冈、党坝一带。敌人为阻止红军南下,仓促沿大小金川布防。为消灭当面之敌,打开南去天仓、芦山的道路,10月7日,四方面军发出《绥崇丹懋战役计划》。10月8日战斗打响,历时12天,总计击溃敌扬森、刘文辉等部6个旅,俘获人枪3000,占领懋功、丹巴两城及懋功属之的绥靖、崇化、抚边三屯和达维、日隆关等要镇。
绥崇丹懋战役后,刘湘忙调模范师郭勋琪、教导师杨国桢部和第一师,加强天全、芦山、名山、雅安地区守备。为攻占天全、芦山,打开向成都平原的道路,四方面军乘敌立足未稳、仓促调兵之际,立即发起了天芦名雅战役。10月24日,红军以迅猛之势穿越积雪的夹金山,向宝兴、天全、芦山之敌发起进攻,随即占领了邛崃山以西、大渡河以东、青衣江以北和懋功以南的川康边广大地区,俘获人枪5000以上。
天芦名雅战役发起之后,刘湘为阻止红军攻势,拟借成都平原之屏障,把红军围困于川康边之穷山僻野之中。11月19日拂晓,敌军十九个旅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从北、东、南三面向红军百丈地区突出的十余里长环形阵地反扑。红军此时虽自草地南返已连续作战60余日,但广大指战员仍然忍着疲劳与寒冷和优势之敌浴血苦战。有的战士手臂打断了,就用牙齿咬着手榴弹拉火索将炸弹打响,与冲到跟前的敌人同归于尽。敌人虽经过两天一夜的轮番、猛烈攻击,终未能占领红军一寸阵地。但是长期在固定阵地上与敌拚消耗,对处于劣势、缺乏补给的红军来说,显然十分不利。因此,红军于11月下旬撤出百丈一带阵地,转进到北起九顶山,南经天品山、五家口、迄名山西北附近之莲花山一线山地、扼险防守,至此,天芦名雅战役遂被迫结束。百丈战斗历时七昼夜,歼敌15000余人,是南下以来最激烈的一次战斗。红军指战员表现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但是,由于张国焘整个战略方针的错误和敌人主力的全部集中,红军尽管英勇战斗,付出了极大代价(伤亡约四、五千人),依然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百丈战斗之后,四川军阀主力准备待机大举进攻。四方面军这时东进、南出均不可能,处境极为被动。尽管南下以来取得不少战术上的胜利,但是由于张国焘的南下方针的错误,不可能打开一个胜利的局面。中央关于“南下是绝路”的英明预见,到此已得到完全的证实。但是,红四方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客观上,四方面军顶住了蒋介石和川军四十多万人的进攻,消灭了敌人一部分有生力量,减轻了敌军对中央红军的压力,这一点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