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锦堂武状元可不是浪得虚名的。光绪三年,生性好斗的武林高手鲁奇沿江卖艺路过杭城,探得丁状元正好回乡省亲,便意欲引他出来决一雌雄。鲁奇摆起擂台,并在台柱上帖了一副对联:“寻勇壮士今日寻勇,振威将军何时振威?”(光绪登基时,曾授丁锦堂为“振威将军”。)丁状元耐性极好,佯装不知。鲁奇见丁状元府门前有一对镇家石狮,便又心生一计。他在右边狮身上帖上挖苦、污蔑之词:“莫非门前石狮亦是一身冇石空腹?”丁状元仍装不知。其友人李秀才见见鲁奇欺人太甚,气愤不过,便在左边狮身上帖上一句反唇相讥的话:“难道街上化子还会几招绣腿花拳?”不久,又有人帖上一句:“岂有山中猛虎竟会四脚软骨酥皮?”顷刻,又人帖上一句:“敢舞院内大刀方称两手大刀深功!”鲁奇见状,怒气冲冲走到后院,只见院内放着一把青龙大刀,刀旁站立一人。他大摇大摆地走上前去,恶狠狠地握着那人的手说:“你就是丁状元么?”丁状元觉得来者不善,更暗暗运气,鲁奇顿觉右手隐隐作痛,但又不好声张,只好撒手,灰溜溜的走了。
丁锦堂不但武功高强,而且文才也好。在刻苦练功之余也勤奋学习文化,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崇文尚武精神。在2014年深圳市藏乐阁艺术馆举办“清代进士文豪书法展”,其中就有一幅是丁锦堂的书法条幅真迹,难能可贵。在上杭官庄乡回龙村有座石拱桥,中央石刻“回龙桥”三字,也是由丁锦堂所手书。桥头建有“回龙桥亭”,内有碑刻捐款人题名,“新科状元丁笏初助边五十元正”,名列首位。这是其在钦点状元荣归故里省亲时捐资建造回龙桥并题写的桥名。在山东烟台的石船,是一处自然造化奇观,丁锦堂曾于同治壬申(1872年)冬月时游览并赋诗一首:“一帆万里乘东风,壮志雄添海浪中。片石巍峨参造化,天工端不借人工”。其诗被刻于“观石船”上,可见其文才远扬。据老叔说,家府内曾经挂有丁锦堂手书“福三堂”和“锦笏堂初”斗大字体的两块牌匾。在原状元别墅内大厅庭前墙壁,也留下有丁公手迹“庭草交萃”四字。其字笔姿厚重,苍劲大方。可惜都毁于文化大革命了,闻之使人扼腕。
流连于状元府内,听着状元公的故事,我们也不禁又要叹息于状元府的朴素了。整个府内既没有宣传,也没有包装,状元生平事迹展板也没有一块,一把练武的大刀还是存在博物馆内。府邸位置应该说是处于上杭县城的核心老城区,但却没有多少人知道有这么一个去处,府第旧居破败陈旧,寂寞冷落地耸立在老街上,静静地在似水流年中见证着城市的变迁。但我觉得丁状元的功绩却不应被大家所遗忘:公元1875年(光绪元年)丁锦堂被授以振威将军衔,任广东南澳厅游击,代理镇守总兵官职务。身为海防重地军事长官,他肩负重任,恪尽职守,任职16年,列强一直不敢侵犯南澳,保卫了东南海疆安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县内饥荒极为严重,状元公又为民请命,促使县知事迅即采取救荒措施,赈济饥民。次年,丁公以咽喉溃烂不治病故,终年56岁。其一生正如光绪特授浙江金华知府、文状元吴鲁为其作《墓志铭》结句所说:“冈陵有幸埋名将兮,尘土亦香;永奠斯效亘万古兮,与日月而争光”。可以说丁锦堂的一生是俭朴的一生,有功于国,是客家的英雄,是客家子孙们发扬崇文尚武文化传统和奋发进取的楷模。
状元府,难道应该一直这样寂寞下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