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军”与“革命老战士”齐敬军礼 通讯员:刘名洋摄
中红网河南周口2016年7月28日电(陆九瑛、刘名洋)7月20日上午,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2016年暑期“七彩筑梦,星”社会实践团来到周口市淮阳县王店乡看望探访当地老兵火传承并进行实地的采访,着重询问老兵对于战争年代的回忆感悟、对如今生活的看法、以及心中想要完成的心愿。
今89岁、耄耋之年的刘爷爷,耳也背了、眼也花了。听闻大学实践团队前来关爱老兵,传承革命精神,他连忙站起来想要迎接。“颤颤巍巍的步伐让我们意识到当年冲锋陷阵的军人真的已然年老。邻居说刘爷爷依然每天坚持走路,每天准时收看、收听广播,十分关心时事。于是带着好奇与崇敬,我们与刘爷爷一起追忆充满硝烟的战争,用我们的方式致敬老兵,致敬红色精神。”实践队队员马浩然介绍到。
无所畏惧 军人本色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16岁那年开始了为当地解放军传递信息和情报的工作。17岁的他于1948年正式参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一员,随后正式参加解放战争。他回忆起在参军的那年随军队深入山西太原,参加艰苦的革命战争。当问道刘爷爷一生参与过多少次战争时,他的话语中仿佛透出军人的骄傲,说:“差不齐得有100好几次了吧,也都没数过,小仗天天有,大仗也是随时有可能爆发”,看到他手上和背上上触目惊心的疤痕不难了解所谓的上百场战争绝不夸张,而当问到是否有那么一场战争让他记忆深刻、难以忘怀时,他仿佛又回到了当时,陷入了深深地沉默中,良久他才开口:“1948年那个春天,在山西临汾,整整71天到最后的几天几乎是弹尽粮绝。团长把我们为数不多的人凑齐问我们“想死还是想活”我们都大声喊“要活!”然后团长就带着我们这一百来人趁着夜色从一个沟里突围出去,记得那天是5月17号,第八、第十三纵队及太岳军区部队两个团对城内守军发起总攻,一直到夜里,临汾战役才画上句号。这七十多天啊,亲眼看着身边战友饿死的饿死,冻死的冻死……”看着爷爷讲述这段故事虽语气平缓,甚至都没怎么抬头,但颤抖的双手还是能够表明战争的惨烈是当今时代难以想象的,“兵嘛,这些都肯定会有的。”
心怀感念 时刻奉献
随后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10月,21岁的刘爷爷随军前往朝鲜,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直至1952年才回国。“50年的时候我们是第一批去朝鲜的部队,当时从天津上了火车,车上专门有老师教我们朝鲜语”,刘爷爷说。1952年,大部分的军人都转业回家了。农村家里的妻子也让他放心不下,但他还是希望能为国家干事,哪怕不是打仗,于是他马上申请转业到当地的家乡,为自己的家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一直勤勤恳恳在第一线为人民的生活奉献着,“因为当时打仗的时候,很多都靠老百姓,没有他们我们会死的更多,他们好多人为了掩护我们军人,死的死、伤的伤,我们都非常非常感恩老百姓,所以能为老百姓多做点事,都算是报恩。唉,但是感觉最对不起的就是家里人,基本上十几年没回过几次家,但是一定是先有国后有家,所以他们都能理解,这也没啥。”军人的奉献,他只字不提,但我们却都知道,数百万名奋战在抗战第一线的军人将士是我们最不应该忘怀的人,是最应受到尊敬的国家守卫者。
老兵之语 寄托希望
经历过战争的人,总是对祖国有更深刻的感情,所以89岁高龄的刘爷爷,也从未停止看报和了解新闻,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动态发展,在访谈中他反复提到“一定要爱国,敬党,我们的国家真的非常伟大。”他鼓励我们应当把握青春年华,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不在战争年代的新青年更应该多为国家做点事。哪怕过了几十年,他那颗时刻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心未曾更改,更未消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