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原突围的结局
湖北省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和湖北省军区中原突围史专题编纂室编写的《中原突围史》列举了中原军区部队在“中原突围”三个阶段的伤亡情况:
1、中原突围时期(1946年6月26日至7月31日):
北路军:伤亡1570人,非战斗减员1900人; 南路军及2纵15旅:伤亡1040人,非战斗减员950人; 河南军区:伤亡190人,非战斗减员130人; 江汉军区:伤亡60人; 1纵1旅:伤亡300人,非战斗减员1700人; 鄂东独2旅:伤亡190人,非战斗减员450人; 以上合计伤亡3350人,非战斗减员5130人,总计损失8480人。
2、创建与坚持根据地斗争时期(1946年8月至1947年1月)为损失最大的时期:
鄂豫陕军区部队:伤亡960人,非战斗减员1570人; 北返延安的359旅:伤亡100人,非战斗减员1650人; 鄂西北军区(内线)部队:伤亡1960人,非战斗减员3760人; 鄂西北军区(外线)部队与鄂豫边独立游击支队:伤亡380人,非战斗减员160人; 鄂豫皖大别山游击部队:伤亡1490人,非战斗减员2900人; 这一时期合计损失为:战斗伤亡4890人,非战斗减员10040人,总计14930人。
3、主力转入外线及南下反攻时期(1947年2月至1947年底)损失较小:
鄂豫陕军区及晋冀鲁豫野战军12纵队:伤亡570人; 鄂西北军区一部及后来的皖西人民自卫军:伤亡40人; 鄂西北军区一部及后来的江南游击纵队、中原独立旅:伤亡370人; 鄂西北、鄂中、鄂豫边区游击武装:伤亡410人; 以上合计伤亡1390人。
以上三个时期总计损失为24800人。其中,伤亡9630人,非战斗减员15170人。如果考虑统计不全的因素,损失应该在3万人左右。中原军区部队可以说是元气大伤,除了进入解放区的359旅、皮旅外,其他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再也未能成为主力野战部队,也未能在当今解放军中留下血脉。
四、皮旅走出来的共和国将军
皮旅是一支群英荟萃,英才辈出的部队。
首任旅长皮定均,在率领这支队伍开拓创业、历险奋战中,善于指挥,功勋卓著,对部队的成长壮大有着重大的贡献。他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不屈不挠的战斗气质,铸造了部队“不怕死,不怕苦,不畏难,不服输”的精神脊梁。建国后,曾任兰州军区、福州军区司令员。毛泽东在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时,写下“皮有功、少晋中”的批语。中共九大时,他还特意对皮定均讲:“干革命就要有你们‘皮旅’那种不怕死、不怕苦的精神。”1976年7月,皮定均将军在福建指挥军事演习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殉职。
首任政委徐子荣,善于掌握党的政策和大政方针,团结同志,大公无私,具有冷静细致和深思熟虑的工作作风,对“皮旅”精神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建国后,在1952年至1966年担任公安部常务副部长,是我国公安保卫工作的卓越领导人。
1955年至1965年,全军共授予和晋升将帅1614人。其中皮旅即有8名干部被授予或晋升将军军衔。他们是:旅长皮定均、副旅长方升普、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郭林祥、参谋长张介民、第一团团长王诚汉、第二团团长钟发生、政委张春森、第三团团长曹玉清。其中:
1、皮定均:安徽省金寨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领,军事家。抗战时期,任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五、第七军分区司令员,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率领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参加中原突围战斗,创下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军长兼政委,福建军区、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福州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
2、方升普(1915—1981),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军医院护士、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红二十五军二二五团八连连长,二二五团二营副营长,豫陕游击师师长、豫陕特委委员,鄂豫陕特委常委,红七十四师副师长兼参谋长;晋冀豫军区晋豫边支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晋豫游击队政治委员、八路军一二九师新编一旅二团团长、一团团长、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副司令员;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副旅长,太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一兵团第十五纵队副司令员,第十八兵团第六十二军副军长,西康军区(第十二军兼)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总高级步兵学校第一副教育长,防空一军军长,空一军军长,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中共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革委会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3、郭林祥(1914—2010),江西省永丰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相继担任八路军前方总部特务团政委、太行军区第六区政治部主任、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皮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建国后,历任成都军区政委、总后勤部政委、乌鲁木齐军区政委、南京军区政委、中央军委纪委书记兼总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共八大、十一大、十二大代表,中顾委委员,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4、张介民(1910—1998),原名熊轶吾。河南省正阳县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东进纵队3团4营营长,抗大一分校学员,长治独立营营长,新编第一旅警卫营营长、旅属独立支队作训股股长,太行军区1团参谋长,伊洛支队参谋长,中原军区第一旅参谋长,华东军区13旅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独立第10师参谋长,第37旅副旅长,第183师副师长;西南军大川北分校副校长、川北军区副参谋长、甘肃省军区司令部参谋长、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军区顾问。1981年8月12日按正军职待遇离休。196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独立功勋荣誉章和二级红星勋章。
5、王诚汉(1917—2009),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人。先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留守炮兵营副营长,陕甘宁边区警卫三营营长,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兼军事教员、四团三营教导员、六分校民运科科长、三营营长、总校三大队大队长,太行军区新编第一旅一团团长,河南军区豫西支队三十五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军区一纵队一旅一团团长,华东野战军一纵队独立师一团团长兼政委,晋冀鲁豫野战军、华北野战军第十三纵队三十七旅旅长,解放军第十八兵团第六十一军一八一师师长。建国后,历任陆军第六十一军一八一师师长兼川北军区遂宁军分区司令员,志愿军第六十军一八一师师长,第六十军副军长、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西藏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军事科学院政委、党委书记,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6、张春森(1907—1991),湖北省广济县人。1929年参加农民赤卫军,1930年参加红军。历任红四方面军10师29团连支部书记,红31军93师279团副连长,师司令部通信科科长,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作战通信参谋、营教导员,太岳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59团团长、中原军区1纵1旅2团政委。华东野战军1纵独立师政治部主任,61军181师政委。1951年入朝作战,任181师政委,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7、钟发生(1914—2009),江西省瑞金县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一军团排长、连长;八路军一一五师随营学校区队长,一一五师政治部警卫连连长,师特务营连长,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副营长、营长,冀中军区第十六团参谋长、副团长兼参谋长,一二九师特务营营长,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三团团长;中原军区第一纵队一旅二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独立师二团团长,华北军区第十三纵队三十九旅旅长,第六十一军一八三师师长兼达县军分区司令员,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副兵团职待遇)。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8、曹玉清(1906—1991)湖南省新晃县人。又名曹光铭、曹金声。侗族。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5军2纵队3大队分队长、2大队中队长,红15军1团8连连长,红4军10师30团1营3连连长、28团3营副营长,红25军73师28团2营营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电台担运队队长,红四方面军川陕指挥部川陕独立团3营营长,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兵站二大站科长,延安抗大第3期一大队三中队学员;新四军河南竹沟留守处教导队中队长、新四军5师4团团长、38团政委,中原突围前至皮旅,任第三团团长。在中原突围中,皮旅抢渡磨子潭渡口,曹玉清率领1营用仅有的5只小船过河担任警戒。立即组织1营与抢先占领了河东金鸡岭的国民党军一个营激战,将敌击退,牢牢控制了渡河登陆点,掩护全旅渡河。中原突围后,1旅准备向东北方向进行再次突围。曹玉清建议,大别山区东北方向有敌重兵防守,应先向西突围,将敌主力引入大别山,再甩开敌人,到苏北与新四军会合。这个建议被采纳,全旅突围成功。到苏北以后,参与指挥涟水战役、莱芜战役围歼战、两准保卫战。后历任第一旅副旅长,新四军独立师副师长,晋冀鲁豫军区14纵队41旅旅长,第70军209师师长;志愿军68军204师师长,解放军66军198师师长、66军副参谋长,山西省兵役局局长,山西省军区参谋长,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山西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兼业务组副组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据统计,“皮旅”自成立以来先后产生了一大批的领导干部。其中,地师级干部700余人,省军级100余人,大军区级9人。直至1988年全军第二次开展授衔工作,王诚汉、郭林祥获授上将军衔,1994年出身于皮旅部队的李文卿晋升为上将军衔。由此可见,皮旅战斗作风的深远影响,这支英雄的部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民军队的精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