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解放战争时期重要的后方根据地。1947年6月,遵照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纵队、12万余人“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底,刘邓大军先敌进入大别山后,迅速实施战略展开,第3纵队在皖西以破竹之势,连克数座县城。9月2日,3纵8旅攻克金家寨。4日,金寨县委、县政府成立,改“立煌县”为“金寨县”。12月下旬,邓小平政委率李先念、李达等部队首长亲临金寨县楼房村,听取县委、县政府工作情况汇报,对坚持大别山的斗争作了重要指示。刘邓大军在金寨转战期间,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部队作战,送情报、当向导、运物资,捐粮捐物、救护伤员,军民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发起渡江战役,金寨人民再次掀起支前高潮,一个月内就筹粮100万斤、款5万元、鞋2万双,有力地支援了解放军南下作战。
十一、治淮工程重点县。建国后,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国家为根治淮河水患,确保下游豫皖两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丰产丰收,五十年代初,先后在金寨境内修建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两库库容量达50亿立方米,占淠史杭五大水库总库容量的百分之七十四;灌溉下游良田900多万亩,使之实现了旱涝保收;发电装机容量为16万千瓦,年发电量近4亿度。金寨,为此迁移人口10万余人,淹没良田10万亩、经济林14万亩、经济重镇3个(金家寨、麻埠、流波),金寨人民为根治淮河水患和社会主义建设,再次作出无私的奉献和巨大的牺牲。
十二、希望工程发源地。1990年2月17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李克强率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考察团来金寨考察、布点、实施希望工程。经过两周的调研,确立了希望工程的两种救助模式(援建希望小学、结对救助贫困学生),并决定在金寨开始试点,全国实施希望工程的帷幕由此拉开。20多年来,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对金寨革命老区尤为关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建成了一大批希望学校,全县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大为改善,教学条件全面改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造就了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大眼睛姑娘”苏明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团中央授予“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的曾龙、姚文友等;涌现了一大批为希望工程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南京军区机关全体官兵捐资500万元设立了“扶贫助学基金”,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江苏昆山“希望工程骆驼”周火生,十几年如一日、忘我投入希望工程建设……金寨,为全国各地探索了希望工程的发展模式,积累了希望工程的建设经验,创造了希望工程的辉煌业绩。金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希望工程发源地”。
(注:本文参考了《金寨红军史》(解放军出版社)、《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安徽人民出版社)、《开国将军中的安徽人》(新华出版社)、《金寨将军传》(安徽人民出版社)、《金寨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走进金寨》(安徽人民出版社)、《金寨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及《红色金寨、将军故乡》、《中共金寨县党史大事记》、《希望工程纪事》画册等相关书籍。)
|